与其呆在司令部里处理文牍工作,吴捷更喜欢深入前线,亲自指导作战。他并非是瞎指挥,也不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具体作战安排,而是在大的作战战略上进行指导。
晚清时,通讯条件滞后,交通运输迟缓。总司令深入前线,有利于迅速了解最新作战态势,及时协调各部行动,尽快实现作战目标。
自东征以来,“富宾号”、“八武士”、“切腹”等涉外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牵涉了很多吴捷的精力。他不得不认识到一个可悲的事实:
就上海方面而言,影响复兴军行动的最大因素竟然不是清军,而是外国列强。洋人仅以少量兵力,就能向复兴会传递出巨大的压力。
这迫使吴捷不得不留在上海,也使得司令部远离前线,放任南路军、北路军自主行动。好在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都是纸老虎,苏、浙境内的地主团练武力值也很一般。
吴捷坐镇上海,与洋人交涉,使洋人不能实质性地干涉复兴军的东征行动。南路军、北路军没有后顾之忧,东征苏浙的行动前所未有的顺利。
滞留上海期间,吴捷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得以筹划近期要办的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自然是要改旗易帜,废黜太平天国,改易国号,建立新政府。
同时,也要再次改组复兴会,再次整顿部队。为此,有必要召开一次复兴会代表大会,统一全会思想。
原文来自于塔读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app。
筹备复兴会代表大会,占用了吴捷大量精力,也成为东征司令部的日常工作。
第二件事,便是为上海市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上海军政委员会以唐约翰为主任,霍恩、萧亚光、丁日昌为委员。唐约翰是米国人,也是仁和洋行的老板。
在复兴会早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创办中兴公司问题上,唐约翰曾给予复兴会莫大的资助,做出了突出贡献。
之前,复兴会偏居江西,与外界少有接触。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上海支部副主任的唐约翰,成为复兴会联络洋人、沟通外国的桥梁,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地位特殊,华洋杂处。吴捷破格提拔洋人唐约翰作上海一把手,能够充分彰显出他通商友好、对外开放的决心。
霍恩和萧亚光都是复兴会元老。至于丁日昌,则是个湘军降将,之前是曾国藩的幕僚,于上半年在武昌城外投降。他倾心认同复兴会的纲领,像彭玉麟一样是个心怀天下苍生的人。
历史上,丁日昌曾担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是一个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洋务运动的实干家。
吴捷相信,以丁日昌的才华,加上复兴会的平台,丁日昌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上海首任咨议局局长名叫陈秉钩,原是青浦名医,为人乐善好施,后加入复兴会。咨议局负有监察政府、提请建议之责,多由富有名望的当地绅士组成。
本书首发:塔读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上海咨议局里除了有吴煦、杨坊、吴健彰这样的旧官僚,还有传教士、洋商等,摆出一副兼容并包的开明姿态。
第三件大事,便是制定“大上海”计划,筹建上海特别市。
上海位置得天独厚,必将成为华夏最重要的城市,也将成为华夏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但就现在而言,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在租界,其面积是上海县城的近十倍,而繁华又不止十倍。
时人常言,租界与华界,宛如阴阳两界。租界有现代市政设施,道路齐整、建筑巍峨、卫生干净,是阳界。华界贫民成群,污水横流,房屋破旧,瘟疫盛行,是阴界。
华洋两界巨大的差距,极大地伤害了华人的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