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替朕拓疆土(1 / 2)

行省的改革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选派官员等都是复杂的事情。

但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在各府上面加上一层机构。

很多都是直接擢拔那些各地表现良好的知府担任新成立的行省长官。

施政和划分,都还要一些时间熟悉运转才行,好在政务院都做好了完全准备。

山海关,这个年代同样被成为天下第一关,郑毅从山海关关城到老龙头转了一大圈。

前世他就到过这里,也参观过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古城等,但在这个时代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没有后世那时候看到的历史沧桑感,却独具一种苍凉感,毕竟这座关口历史上曾经发生无数大战。

吴襄和吴三桂父子乖巧的跟随在后面,吴襄还热情的介绍着这里的情况。

他本是辽东的将领,也亲自参加过当年的辽东之战。

对于大华的印象自然是极为的深刻。

此次直接开城投降,也是不想在一条没尽头的道路上走到黑。

吴襄当时和大华提的条件是,保住家人、留下待遇,从军入职。

但是大华没有全都答应,只能说保障他的家人安全,会派人将他们家人接到大华来。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答应,大华的军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没水平是不可能当上的。

更别说还想率领旧部,这不开玩笑呢吗?再弄个历史上的吴三桂出来?

吴襄被逼无奈还是答应了,但答应之后他也没有再后悔。

大华的军队入关的那一瞬间,他再也没有抵抗或者不服的心。

钢铁洪流有序的入关,天上的战机从各处向新修建的机场去转场。

一支支军队,扛着森寒的步枪,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关内。

骑兵部队更是其实昂扬,整齐的马蹄声能够听得人犯晕。

还有那一辆辆连绵不绝的卡车,车上无数的士兵和物资。

有的后面还拖拽着一门门新式的火炮。

这种水平怎么能是他们吴家父子能挡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明王朝三十万大军一朝尽殁。

从统帅到监军到小兵,一个都没落下,不是死了就是俘虏了。

而大华的军队都不足十万,双方的差距可见有多么的大了。

在之后,就是大华一日破三城,三日破凤阳的神速。

等到五日就打下庐州府,吴襄忍不住惊出一身冷汗。

按照这种速度和打法,山海关根本就撑不住十天。

若是加上天上飞的那个东西,大华全力施为三天必破。

那时候吴襄父子才知道,原来不是大华打不过大明,人家是根本没打算打。

若是打算玩真的,半年之内,明王朝若是能留下一寸土地,也算他吴襄眼瞎。

这次郑毅入关巡视,两父子鞍前马后的陪同,希望能在郑毅面前落个好印象。

他们父子都是比较有权势心的,不甘心如此就回家乡去养老种田。

军营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才能让他们为吴家一族博个锦绣前程。

郑毅兴致盎然的参观了山海关,又到北戴河的海滩转了一圈。

这年头明王朝的老百姓可不稀罕在海滩玩水。

整个北戴河如今还都是渔民的聚集区。

渔船在海湾中随便的扔着。

渔民都去跟着大华的官员重新分配土地去了。

华夏的老百姓,对土地那真是向往到根上了。

这些渔民其实打渔收获也不会比种田差。

但是说到可以分地,他们还是急呼呼的过去。

打渔那有种田好?种田起码全家能吃饱。

这种观念,不是一时半刻能扭转的。

郑毅也完全不介意,时间长了观念自然会变。

如今辽河平原、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的粮食,每年都是数以千亿斤。

就算将整个大明朝的百姓都养起来也足够,甚至还有不少的富裕。

更不要说大华在新大陆也有大片的粮食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