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 章 《永乐大典》去哪儿了(2 / 2)

天幕还在继续。</p>

【22877 卷,共 11095 册,3.7 亿字的《永乐大典》全由人工抄录】</p>

【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体编纂人员严格遵守只收录、不篡改的原则】</p>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p>

……</p>

《永乐大典》是传世之作,但丢了。</p>

上至明成祖朱棣和参与编纂的人员,下至黎民百姓全都红温了。</p>

“所以,究竟是哪个天杀的,毁了我朝《永乐大典》。”</p>

“出来受死。”</p>

同位面的嘉靖皇帝瞬间羞愧难当。</p>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p>

而当时的《永乐大典》正本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虽没有受到损坏,但火灾对《永乐大典》的保存造成了极大威胁。</p>

“还好《永乐大典》没有因宫中失火而烧毁,不然,朕便是千古罪人啊。”</p>

但作为《永乐大典》超级书迷的嘉靖皇帝又纳闷儿了。</p>

为了防范未然,他命人重抄了一本《永乐大典》副本作为传世。</p>

“难道正、副本都丢了?”</p>

……</p>

天幕还在继续。</p>

【《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p>

【世人猜测,永乐大典可能毁于火灾,或陪葬于嘉靖皇帝】</p>

【还有传闻,《永乐大典》正本可能被盗走或流失于民间】</p>

【但上述猜测均难以证实】</p>

天幕所述,什么火灾,陪葬,明成祖朱棣一万个不相信。</p>

“朕的《永乐大典》去哪儿了?”</p>

朱棣的目光移向视频中的弹幕,企图从几万条评论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p>

视频中的第一条弹幕,便成功惹恼了朱棣,他咬牙切齿念了出来:</p>

“大清朝正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倒退了几百年。”</p>

大明位面所有人都看到了这条弹幕,瞬间眼里充满了不甘与愤怒。</p>

“是不是清朝那些人偷了我朝《永乐大典》?”</p>

“是不是他们把大典藏起来了?他们没人了吗?不能编纂典籍吗?”</p>

“对了,他们是蛮夷,哪里懂汉文化的魅力,他们只会破坏。”</p>

朱棣愤怒归愤怒,目光还是继续看向评论区。</p>

“《永乐大典》现在回收不到4%。”</p>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预知未来所有发生的一切,《永乐大典》早有记载。”</p>

“历史上最全的百科全书没了。”</p>

“去国家图书馆看到了《永乐大典》,很震撼,也感觉很遗憾,丢失了那么多。”</p>

“听说约翰牛国曾经抢了《永乐大典》,才修订了第一本《牛津字典》。”</p>

“希望《永乐大典》正本有一天能在华夏重见天日,延续华夏辉煌。”</p>

“朕要是有全国玉玺,朕一定命令全国英才再写一部。”</p>

“如果我能穿越明朝,我一定要告诉朱棣,让他多准备几本才行。”</p>

浏览了上千条评论,《永乐大典》去向众说纷纭,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p>

但最后一条评论,却让朱棣眼睛一亮。</p>

“对啊,朕可以多准备几套《永乐大典》,多备份几套,朕不相信《永乐大典》还能丢失。”</p>

“解缙、姚广孝,朕命令你们二人多装订几本《永乐大典》。”</p>

解缙、姚广孝二人对视一眼,觉得这个提议极好。</p>

永乐大典编纂虽然繁琐,但传世价值极大。</p>

一套容易残缺丢失,抄录100份,应该不会再弄丢了吧?</p>

(/99198/99198560/12790795.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