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永德十二年二月十一日,卯时,南京紫禁城,太和门。
永德皇帝魏宗华端坐于龙椅之上,扫视面前分列两排的满朝文武百官,正值壮年的永德帝身形魁梧,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不怒自威,满朝文武自是无人敢与之对视。
外头的天阴得厉害,似乎预示着,这一日的早朝,与平日里不同。
今日的确与往日不同,昨日里,永德帝看了一份奏疏,奏疏的内容让他深感愤怒,而今,品级山前垂首的文武百官中,忽有一人抬起头来,与永德皇帝对视,昨日那份奏疏,便是出自此人之手笔。
行过日常的拜舞嵩呼后,永德帝率先开口,与那对视之人道:“韩爱卿的奏疏,朕已经看过,来人,把奏疏拿给诸位爱卿传阅。”
永德帝口中的韩爱卿,姓韩名松,字倦风,乃当朝太傅,一品重臣,先皇仁泰三十三年四月,韩松高中文状元,同年五月,中武状元,成为大靖国开国以来第一位文武状元,一个月内、保和殿中,两度受先帝亲见,一时间,庙堂之上、江湖之中所流传的“大靖开国两百载、文武状元第一人”,说的便是此人。
如今的韩松,年龄与永德帝相仿,身形颀长,相貌周正,器宇轩昂,身处文武百官中,犹如鹤立鸡群。
刘公公恭敬地拿起龙案上展开的奏疏,将奏疏交给站在韩松身边的杨兆亭,杨兆亭与韩松一样位列三公,是当朝太师,同为一品。
杨太师只看了奏疏一眼,登时火冒三丈,强忍怒火将奏疏传递给其他同僚。
奏疏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藩王势大,恐不利江山社稷,望皇上尽早定夺,伏候圣裁。
一刻钟后,排在最后的文臣武将看完这份奏疏,将奏疏交还刘公公,刘公公小跑着到龙案前,放下奏疏。
文武百官看过奏疏,反应却是不尽相同,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捶胸顿足,有人义愤填膺,亦有人表情木讷、麻木不仁。
“诸卿家看过奏疏,作何感想?来,不必拘谨不必矜持,各抒己见嘛。”看到臣子们的反应后,永德帝又说道。
“陛下1杨太师开口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胸口起伏剧烈,沉声道,“臣以为,韩大人在奏疏中所提之事,并不妥当1
“哦?说说看。”永德帝饶有兴趣打量着面红耳赤的杨兆亭,说道。
“分封藩王乃是先帝之圣举,先帝在位之时,分封十三藩王,各藩王在其所属之地分藩锡土、列爵治民,为国解忧,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韩大人竟然称藩王势大、不利于江山社稷,实属口出狂言、无稽之谈,这分明是在挑拨陛下与各藩王之间的关系,望陛下明鉴1杨太师义正言辞说。
听了杨太师的发言,永德帝认真地点了点头,转而看向站在杨太师右手边的另一位大臣,继续说:“高爱卿怎么看?”
杨太师右手边这位高官,是大靖国三军都督府之左都督,两朝元老高仲。
“回禀陛下,臣之所见,与杨大人无异,分藩实属先帝圣举,分藩而治,可最大程度调动起各藩王的主动性,分藩至今已有数十年,各藩地发展良好、治下太平,而今韩大人的这番论调,臣不敢苟同1高仲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而后,满朝文武除少数人保持沉默、未发表意见外,多数大臣皆表示赞同杨太师与高都督的意见,从各方各面各个角度抨击韩松的观点。
待文武百官发表完各自意见与看法,永德帝方才对韩松道:“韩爱卿,你来说说,这份奏疏所指的,究竟是子虚乌有一派胡言,还是未雨绸缪真知灼见?”
“臣之所见,万不敢在陛下面前自称真知灼见,只是就事论事罢了,”说着,韩松的身形微微一侧,看向身后百官,继续道,“韩某试问诸位大人,可知如今大靖十三藩王所辖藩卫军之众,竟有几多?可知十三藩王所辖藩卫军,每日需多少军饷、需消耗多少粮食?又可知,各地藩王与所属布政司之关系,谓之如何?”韩松开口了,声音不大、语速不快,一连串问题问出,却让朝堂上百官一时语塞。
先帝仁泰皇帝在位时,分封十三名王爷为藩王,分藩于靖国十三地,各藩王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名曰藩卫军,藩王所在,为靖国十三个府,十三府藩地归属十三个布政司,然藩王之权力,几与各司布政使类似,藩地与布政司之间名为归属关系,实为平级关系,各司布政使无权过问藩王之事。
韩松所问问题,朝堂百官大都能回答一二,却没人能够将韩松这一串问题完整作答——分藩至今数十年,各地藩王久居藩地,鲜有进京,早已同京中官员疏远,谁还能清楚知道各藩王的藩卫军拿多少军饷、耗多少粮食?
“答不上来吗?满朝文武都答不上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朝廷对藩王的管理,早已有所欠缺?”见无人回应,韩松继续说道。
“烦请韩大人明示1杨太师开口了,将问题抛还给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