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城,皇宫乾熙殿。
明武帝正开着朝会。当然他就是个样子货,真正做主的还是张言。
张言高坐在摄政大位上,看着下面的一众百官,道:
“泰安军背盟,如今已经连克五城,除了临时组建的三万禁军,之前调上前线的大军回援到哪儿了?”
兵部尚书出列道:“启禀丞相,已从前线调回援军十五万,现在正集结于滑县,随时可北上讨敌。”
“甚好,威国公何在?”
“臣在。”
一中年汉子身着国公紫朱袍服,抱着笏板出列道。
他就是张言一母同胞的弟弟张语。
张言自命丞相后,直接给老二封了个威国公的爵位,还任命为禁军大将军,统领明武朝廷新组建的三万禁军。
这三万禁军中的一部分,都是重新征召的退役老卒,不少人还是京畿八卫退下来的,还保持着不俗的战斗力。
其余的则是从郡兵之中遴选的勇武善战之精锐,从而组建了这么一支禁军。
又配以最好的武器甲胄以及战马,战力不说能和京畿八卫比,但总是比郡兵高上一大截不止,是现在明武朝廷最后的底牌。
虽然张语之前是太守,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个文官,但是大齐臣子文武不分家,又是最重要的军权,自然要给自己信得过的人了。
这也是张家两兄弟能牢牢把持朝政的原因。
“命你率三万禁军日夜巡防拱卫京城周遭,同时备好粮草军械,若郡兵讨敌不利,随时准备北上,联合郡兵一同歼敌1
“臣领旨1
“礼部尚书何在?”
“臣在。”
“着礼部仔细甄选干臣,分别出使太康伪朝,以及宋国、康国、许国等大齐藩属,商讨罢兵援助、征讨泰安要事。”
“臣领旨1
“如今我朝局势不稳,各郡无有足够力量援助京畿,还需各位臣工同心协力,共度此次难关。
本相现下暂代摄政,为国家大事而责无旁贷,常夙兴夜寐,不敢松懈,然则时时感至有心无力也!
还望诸君一同为剿灭伪朝,复兴大齐而努力,辅佐陛下早日兴复齐室,还于旧都,上宁邦国,下安黎庶!
张言在此代陛下谢过诸君了。”
“臣等为大齐,敢不效死命!陛下万年!大齐万年1
······
在杨同的主动要求下,他以禁军参将之名,亲自带领被救回来的千余士卒,重新编制为一旅人马。
原先的李明部剩下的两千大军,因为编制残缺,彻底被踢出了战斗序列,完全沦为了一支管后勤的伏兵,不出意外的话,是不会有上战场的机会了。
他们之前还庆幸没被带去送死,谁知一晚功夫就成了这样。
而在他们眼里被救回来的那千余袍泽可要好运得多了,不仅保住一命,更是离开了郡兵序列。
虽然还跟禁军搭不上边,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禁军的外围军团,粮饷也从禁军那边搞。
以后会如何且不去说,但是就现下在和敌军的战事里,他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军队阶级的跃迁,远超郡兵底层不入流的身份地位。
真可谓是羡煞他们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竟然被杨参将看上,这就算是榜上了杨家的大腿,以后的前程能差了。怕不是要跟着这位杨公子在这场战争中,挣得盆满钵满。
杨参将随便给点汤水,那都比得上郡兵一年的半年甚至一年的军饷了吧。
没看见这群腌臜正摆出得意洋洋的模样来,显摆自己身上鲜亮的衣甲嘛!
杨同带着这千余匆忙整顿编制好的军队,正跟在禁军后面,同时处于郡兵前面。可把那些个郡兵给羡慕死了。
这次攻城,陆风下令全军出击,自然是带上了郡兵。在他想来,不仅能壮壮声势,还能干些搬运军资的活计,省得攻城时禁军还要去干这些狗屁事儿。
这次出征,他们可是一个民夫都没有,就指着这些郡兵干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