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歹说,咸丰皇帝终于平息怒火,恨恨开口。</p>
“这混账东西,朕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他的折子!”</p>
镜头一转,季芝昌坐在曾国藩家书房中,对着曾国藩苦笑道:</p>
“曾大人,你也是,怎么就这么耿直!”</p>
“皇上是个年轻人,你用词如此直接,他怎么能接受得了?”</p>
曾国藩沉默片刻,开口道:</p>
“若我前两份折子能被皇上采用,我也不必如此。”</p>
“无非就是效仿海瑞罢了。”</p>
季芝昌身体颤抖了一下,忙以前辈的身份教训道:</p>
“曾大人,当海瑞有什么用?海瑞的下场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p>
“况且,海瑞又能改变什么了?他什么也改变不了。”</p>
“你若是当真想要为大清做一点事情,就更应该好好地经营自己,将来身居更高的位置,才有希望!”</p>
曾国藩沉默良久,缓缓摇头。</p>
“可我是汉人。”</p>
汉人怎么可能和满人相提并论呢?</p>
也只有杜兴国这种从咸丰皇帝幼年开始悉心教导的帝师,才能超越大清立国以来对汉人大臣的制度性封锁,获得影响国政大事的权力。</p>
其他的汉人大臣,哪怕是当了尚书、大学士,进了军机处,又有什么鸟用?</p>
国家大事,还不是皇帝和满、蒙大臣商量做决定,汉人大臣也就是一个负责执行的角色罢了。</p>
季芝昌闻言也是默然,片刻后叹了一口气,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然后离开。</p>
【无论曾国藩初心如何,但他的先后三份奏折,的确是切中要害地指出了大清此时的诸多弊病。】</p>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并非只会批评,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p>
【但咸丰皇帝所谓的“广开言路”,其实仅仅是面子工程罢了。】</p>
【那些足够难听、足够一针见血,必须要通过大刀阔斧来进行改革的真话,并没有被这位年轻的皇帝真正接纳。】</p>
【愿意说真话,办真事的曾国藩和其他人,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后,最终选择沉默。】</p>
【但沉默就有用了吗?】</p>
【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内忧外患,只会愈演愈烈。】</p>
【大清帝国的未来,正朝着坏的一面急速倾斜。】</p>
看到这里,大隋世界中,隋文帝叹了一口气。</p>
“看来,朕之前是选错的。”</p>
“的确是应该用六皇子奕訢来当太子的。”</p>
杨勇呃了一声,不是很能接受自家老爹的这番话。</p>
杨勇的性格偏向守成,其实就是咸丰皇帝的类型!</p>
(/98654/98654291/10795028.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