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高风亮节(1 / 2)

连刘弘毅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这个建议,会造成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

他成功说服了今晚上过来的这几位。</p>

然后刘楚安在地委会议上,又说服了其他同志,决定照刘弘毅这个建议去搞。</p>

当然,是分开来搞的。</p>

具体来说,刘弘毅一共提了三个建议。</p>

第一个建议,是建大学,楚州科技大学。</p>

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人异议。</p>

政治上没有什么风险,而且如果能搞起来,对于即将成立的地级楚州市,是一个重大利好。刘楚安指使教委主任李松柏,马上搞一个可行性报告出来,准备送省里审批。</p>

李松柏干劲很高,回去就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班子,起草这个可行性报告。</p>

甚至担心楚州地区教委水平不够,李松柏还专程去了大宁一趟,从省教委请了两位专家过来,参与这个报告的起草。</p>

省教委得知他们的想法之后,也非常的支持。</p>

如果楚州能搞起来一座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对于整个静江省教育界而言,那也是大好事。</p>

静江一贯重视教育。</p>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p>

不是说着好玩的。</p>

而对李松柏本人来说,也把这个当成了机会。</p>

看着司马武周凡新李凯云这些曾经和自己平级的同僚,一个个成为地区领导,其中司马武还成了行署专员,只有他依旧是地区教委主任,要说李松柏心里没一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p>

至于刘楚安,李松柏反倒不拿来做对比了。</p>

没有任何可比性。</p>

在李松柏看来,刘楚安那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天命之子”。</p>

这种人,你是不应该去和他比的,徒增烦恼。</p>

第二个建议,则是引进人才。</p>

这个建议,在家宴上,刘弘毅只说了个大概,具体要落实下去,那还得经过各相关单位反复研究,出台一个实施细则才行。</p>

并且同样要报省里批准。</p>

这就是地区和地级市的区别。</p>

地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级正式的政权机构,只是省里的派出机构,管理权限是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所以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需要报省里批准。</p>

而地级市不一样。</p>

地级市有自己的人代会,法律规定的权力机关。</p>

有关全市的人才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理论上,人代会批了就行。</p>

当然,也还是要报省里备案。</p>

但核准和备案是两个概念。</p>

有关这个建议,引发了比较热烈的讨论。</p>

注意,是讨论不是争论。</p>

总体而言,同志们对于引进人才不反对。</p>

这也是楚州地区独有的特殊情况。</p>

其他地区,至少在目前,压根就没有“人才竞争”这个观念。有限的那些个编制,照顾自己人都照顾不过来呢,哪里还需要去外边引进人才?</p>

唯独楚州地区例外。</p>

工业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农林牧业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规模根本就不是传统农林牧业能比的,技术含量也不是一回事。</p>

甚至于商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