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嘛,里里外外难免有点磕磕碰碰,过去也就过去了。但到了郑庄公这,出事了。
原因还得从公子段说起。郑庄公与公子段斗争期间,一直没时间入朝执政。平王不满意。
一天,虢公忌父进京朝拜周平王。周平王闲着没事,就跟忌父闲聊喝酒。一顿酒下去,周平王发现忌父比郑庄公有意思。郑庄公没事就玩心眼,性格跋扈,而忌父能说会道,擅长各种娱乐节目,还会讨人开心。周平王心里一对比,忌父比郑庄公好,就说:忌父,郑庄公这么长时间不来朝中理政,你就代替他吧。说好了,你必须来。
周平王以为忌父好说话,自己一说,忌父就会答应。
出乎意料的是,忌父没答应。忌父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朝拜周平王是来熟络一下感情,将来好办事,不是来得罪人的。而且,郑庄公是啥人啊?自己也得罪不起!
忌父就说:郑庄公不来,肯定是国内有事。等国内的事处理完了,应该就来了。
周平王挺纳闷,拿出哥俩好的工夫,又劝了几次,忌父就是不答应。周平王见这样,也就不勉强了。
周平王以为这事就过去了,但是没想到郑庄公听说这事了,郑庄公不乐意。
按照周平王的逻辑:你不来上班,我就找能干活的。郑庄公的逻辑却是:为了你坐稳江山,我爷爷搭进去了,我爹给你干了一辈子活,受了半辈子气,你现在又开始折腾我了?
过了几天,郑庄公入朝了。堂兄弟俩一见面,开始讨论问题。
郑庄公先说:我们父子二人承蒙陛下大恩,一直在朝中执政。但是,臣下才能低微,有愧于这个职位。所以,请陛下允许我致仕。
周平王心里一愣,就劝:爱卿许久不来朝,本王心里甚是想念。现在来了,为何反要致仕?
郑庄公接着说:前些时日,公子段作乱,臣下费劲心力,方才平乱。平乱后,就匆忙来朝。路上,臣下听闻:陛下欲令忌父执政。臣下才能不如忌父,理应让贤。
周平王知道了缘由,半羞半愧,接着劝:爱卿许久不来,本王也知你国内有事。所以,欲令忌父代为执政,等你归来。但忌父尚未答应,本王也令他归国。爱卿何必生疑?
郑庄公又说:国乃陛下之国,用人权柄在于陛下。忌父既有才能,臣下理应让贤。否则,群臣将会以为:臣下贪于权势,不知进退。
周平王劝:爱卿君臣父子辅助本王四十余年,你我君臣相处融洽。今日,你我生疑,我何以释疑。不如,本王将世子质押你郑国,如何?
郑庄公推辞:国家大权在于陛下,升任调遣也在陛下。如陛下将世子质押我郑国,别人不知实情,将会以为是臣下强君协众。
周平王解释:多虑了。本王也以为郑国治国有方,想令世子前去观风学习,也解除你我君臣之疑。爱卿勿再推辞。
周平王话说到这份上,群臣立即符合。郑庄公佯作思考,最后一拍腿,答应了:既然这样,不如我先将世子送到周朝为质,然后再令周世子到我郑国为质。
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为质。比如,劫匪要跟富豪借点钱,担心富豪不答应,于是,就先抓富豪的儿子(富豪本人),然后,通知富豪家里人:你儿子(老公)在我手里,想要命的,拿钱来。不拿钱,就撕票。这个儿子(富豪本人)就是质。当然,官面上的文章,要堂皇一点,文雅一些。比如吴三桂为了取信大清,证明自己不会造反,就把儿子吴应熊放在京城,以示:我造反,你就杀我儿子。吴应熊就是质。虽然吴应熊的小日子可能过得更舒服点,但结果都一样:不对劲,就杀你。
现在明白什么是为质了吧。不过,大家或许产生一个问题:质是明白了,不过,刚才不是说得好好的么?怎么忽然做了人质了。那是因为,史书用了辞令手法,现在翻译一下白话文。
郑庄公听说周平王想用忌父取代自己的官职,立即气势汹汹地进了王宫。
郑庄公见了平王,就说:平王,我辞职不干了。
平王纳闷地问:周朝就靠你支撑了。你为什么忽然间要辞职不干了?
郑庄公发飙:公子段作乱,我刚刚平乱,就听说你想用忌父取代我。我很生气,所以,我不干了。
周平王又羞又愧,就劝:你这么长时间不来,我知道你家里有事,所以让忌父先帮帮我,并不是要开除你。而且,忌父不是也没答应,你就别疑心了。
郑庄公接着发飙:周朝是你的,不是我的。你爱找谁找谁,我是不干了。你想想,要是没有我支持,你能再当几天周王?
周平王害怕了,就说:你们父子两个支持我,支持了四十多年。你可不能说不干,就不干啊。以后我肯定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你要是不相信我,我就把世子质押给你。
郑庄公心里的气有点顺了,但是郑庄公爱名声,杀弟弟都要杀得名正言顺,更何况是要挟周平王呢?于是郑庄公说:这样倒是可以。不过,这样一来,别人都知道我要挟你,你说咋办吧?
周平王说:我就以安排世子去你那学习为理由,你看可以么?
群臣一阵劝,郑庄公答应了。但是郑庄公依旧要名声,觉得周平王出得主意不好,就说:我先让我的世子到你这,然后你再让你的世子到我那,也省得别人说闲话。就这样吧!
就这样周世子就做了人质。实则上,这件事是周平王在位期间的唯一一次斗争。周平王对郑庄公不满,想撤了郑庄公,用忌父来代替,但是忌父不敢,也不干。郑庄公听说这事以后,前来兴师问罪,周平王扛不住,就把儿子送给郑庄公为质,来消除麻烦。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一是,郑国国力越来越强,周朝国力却已颓败到一定程度。否则,郑庄公再强势,也不敢跟周王讨价还价。比如,郑武公期间,周平王想收回赐地,郑武公就得迁都。
二是,周平王,也就是宜臼(申家的大少爷),实在是一个妙人。想斗争,又不想好对策,全凭一时冲动。一旦直面斗争,却又怯懦不敢上前。外强中干,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
或许,有人说:郑庄公不支持周朝,周朝估计就要完了。周平王委曲求全,才这样做的。我只想说:东周五百多年,一直坚挺着。没见少了谁,就亡了。只能说,周平王太怯懦。
自此,周平王算是淡出了历史的身影,申家爷孙三人的戏份,也到此全部终结。不过,要感叹一句,就是这样一个申家,却推翻了西周,开启了东周乱世。不得不服啊。
这说明什么问题?有时候,推动历史的,并非全是能人,愣头青也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