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2 / 2)

张县令看差不多了,便拿出了早上刚拟好的题目。</p>

先前李秀才讲课的时候,便说过了。</p>

科举最重要的,是第一场的经义文。</p>

经义文写好了,后面那些就算写的不好,也基本能过的。</p>

因着他们县,本身学风便不算很兴盛。</p>

每届县令治下出的举子,基本都不多。</p>

到了张县令这一届,更是收获了个零蛋。</p>

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运气,才能如此凄惨。</p>

因此。</p>

这第二第三场,并不像以往一般,糊弄着过。</p>

张县令是抓的尤其严格。</p>

毕竟再不严格一点。</p>

自己留任的时候,再收获个零蛋。</p>

那到时候可没有第二个赵策这样的奇人,来给他的履历添一笔了。</p>

于是,这第二场的试题。</p>

他便特意多拟了几道。</p>

判,考的是《大明律》和历史上的案例。</p>

而论,则是史论。</p>

一般来说,《历代名臣奏议》里面记载的人物,都有可能会出现。</p>

赵策因着记性好,熟记的书更是不少。</p>

只需要把自己脑海里记得的那些史料,直接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了。</p>

这一场,比第一场的经义文,好写不少。</p>

考完后,赵策的名字。</p>

依旧是挂在了中间的最上面。</p>

第三场策论。</p>

考的是救灾。</p>

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p>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p>

朝廷也一直在努力赈灾。</p>

赵策想了想,现代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不少的救灾帖子。</p>

再结合宋元时期的救灾策略,便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紧跟时务的策论。</p>

第三场考试后。</p>

所有人都如释重负。</p>

赵策也没有等自己那两个住城里的同窗,直接跟着赵有才等人先回了家。</p>

(/14200/14200562/18164967.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