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虽是勋贵,但最多只有个秀才功名,而且他如今才是弱冠之年。”</p>
“要担任太子讲读一职,太过年轻!”</p>
这才20岁,还是个秀才。</p>
去做太子的讲读,这让别人怎么想?</p>
能做太子讲读的人,哪个不是最低进士出身?</p>
而且单是进士出身还不行,还有各种各样的条件。</p>
毕竟做了太子讲读,就是以后给太子搭的班底。</p>
以后大概率是要入阁的!</p>
不说本身就是太子老师的那些官员们,就是他们这两个阁老,也不可能同意这惊世骇俗之举。</p>
弘治皇帝温和的解释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p>
“朕觉得以永西伯的能力,给太子讲算术,是足够了。”</p>
“既身份不够,那便先不授予官职,等以后再说?”</p>
刘健想了一下,委婉的说道:“陛下,算术终究只是杂学。”</p>
“若是因此而忽略了其余主要的经筵讲官,恐怕不妥。”</p>
“而且太子殿下本身便性子有些散漫,这永西伯钻研的也是离经叛道之物。”</p>
“万一弄巧成拙......”</p>
弘治皇帝却少见的强硬。</p>
“既是杂学,那讲读身份,也不必太过讲究。”</p>
刘健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各自的眼中看到了一些狐疑。</p>
但看皇帝这么强硬的态度,算术这种事情好像确实也不算很重要。</p>
刘健才说道:“既然陛下觉得此子可行,倒是不妨一试。”</p>
谢迁也点头,说:“试是可以,不过臣觉得还是要等等。”</p>
“不如陛下等到秋闱之后,看看此子的科举成绩如何,再作定夺?”</p>
“毕竟国子监里的算学博士们,最低也是要进士出身。”</p>
“若是此子连中举都不能,臣觉得还是不适合。”</p>
弘治皇帝见状,也知道是一人退一步了。</p>
他点头道:“既如此,那便依二位所言。”</p>
“等到秋闱后,若是此子中举......”</p>
刘健却慢吞吞的打断他。</p>
“陛下,如今的日讲官杨学士,可是十二岁中举的天才少年。”</p>
弘治皇帝只得再退一步。</p>
“那便等秋闱出成绩后,若是永西伯的名字能在圈案里卷中......”</p>
“那便可为太子讲读。”</p>
里卷一般登记的都是前二十的名字。</p>
虽然他们北直隶文风不昌,但能考到前二十,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p>
赵策虽然先前得了小三元,但他来的地方,毕竟是个小州府。</p>
那里的文风比起有着国子监的北直隶来说,那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p>
如果他真的能在秋闱的排名中排到里卷,说明他后面的会试,极大可能也会中。</p>
刘健二人听罢,也只能暂时勉强应下。</p>
等到二人走出暖阁,谢迁率先皱着眉说道:“陛下是要做什么?”</p>
“这永西伯有功不假,但一个勋贵,能教太子殿下一些武艺便不错了。”</p>
“陛下怎么会想到让他担任经筵讲官?”</p>
刘健也摇头,有些无奈。</p>
“一个秀才功名的监生,要为太子殿下讲读......”</p>
“罢了,今日之事,恐怕也是陛下一时兴起。”</p>
“届时若是真的提出来,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p>
“恐怕不会有人支持陛下的决定。”</p>
(/14200/14200562/18164302.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