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先调二十万石的粮食过去,等到地方粮价回落便行。”</p>
“剩下的粮食,还得留着等待调配。”</p>
粮食存量不足,一直都是户部的一大难题。</p>
今年收入虽然多了点,但也依然是到手多少花多少。</p>
别说到手多少花多少,户部如今国库的资源调用,早就预先调到了十年后。</p>
弘治皇帝的内帑,倒是有一批盐。</p>
可盐是取代不了粮食的。</p>
这么一来,就算漕运通了,那也只能是运一批粮食过去,等当地粮价回落。</p>
弘治皇帝为难的道:“二十万石......”</p>
这数量虽多,但庆阳府这么大。</p>
平均分到地方去,估计也吃不了两天。</p>
而且还得分一部分到平凉府去。</p>
加上当地本来的粮食储备,这几天的时间,粮价真的能完全回落下来?</p>
朱厚照靠近赵策,小声说道:“永西伯,朝廷的粮食能快速到达,粮价必会有所回落。”</p>
“这时候再用你先前那法子,是否能让粮价加快回落了?”</p>
赵策摇摇头。</p>
“殿下,其实无需如此麻烦。”</p>
“朝廷的粮食到达后,粮价便会回落,此时再炒高价格,无异于画蛇添足。”</p>
“搭配海运,减短运输时间与成本,臣还有一个办法,能在朝廷粮食到达当地后,让屯粮的商人主动放粮。”</p>
朱厚照眼前一亮。</p>
“什么办法,你快说!”</p>
两人说话,也没瞒着众人。</p>
大家也都暂时把先解决了的运输问题放在一边,等着赵策说的粮食的解决办法。</p>
赵策道:“如此看来,此次赈灾,困难有二。”</p>
“一为运输问题,海运暂时可解。”</p>
“二为粮食短缺问题,即便运输问题解决,也依然会让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p>
一旁坐在后面的户部侍郎陈仁,突然低骂了一声。</p>
“无奸不商,唯利是图!”</p>
“永西伯提议朝廷提高商税,倒成了他们与朝廷对抗的手段!”</p>
赵策道:“这位大人,商人逐利,这是不变的事实。”</p>
“与其骂商人,不如我们还是想想怎么利用好他们。”</p>
“只要他们能主动降低粮价,此次的灾情自然能解。”</p>
陈仁看了赵策一眼,语气不太热络的说:“永西伯办法多,那你倒是说说,能用什么办法搭配海运,让这些商人主动低价放粮?”</p>
虽然这人与赵策不熟悉,说话的语气也只是不熟络。</p>
但赵策却总觉得,这人的话里,似乎有一丝的敌意?</p>
先前自己在这里说了这么多,他都没有出声。</p>
如今突然开口。</p>
话里还提醒众人,这提高商税是出自自己的手笔。</p>
也就是说,他这是绕了个圈子,在指责自己?</p>
赵策淡定的说道:“我先前在家乡时用的办法,乃是让官府利用经济杠杆进行价格调控的一种办法。”</p>
“只要了解市场经济,那这种办法,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p>
“若是我们手中有能利用的东西,以此作为经济的调控手段,便可在短时间内,把当地粮食高昂的价格打下来。”</p>
赵策一番话,说的一行人云里来雾里去。</p>
说完后,赵策看向方才说话的陈仁,笑道:“陈大人以为这种经济手段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