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找赵策说完漕运的事情没几天,果然弹劾的奏折就接连被送到了弘治皇帝面前。</p>
弹劾的人,无一不在诉说着海运的坏处。</p>
海上情况不明,还时不时有大风浪,恐怕运输的粮食会被海浪所倾覆。</p>
一旦船被海浪倾覆,那运载的粮食可就什么都不剩了。</p>
还说国朝发展这么多年,漕运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p>
历朝投入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开凿的漕运,若是因此而被闲置下来,沿岸好不容易清剿的匪寇也会卷土重来。</p>
沿岸百姓的安危实在让人担心。</p>
各种的理由,他们都在阻止着后面可能继续海运的行为。</p>
上奏折的人实在太多了。</p>
加上那些官员们在先前开海和抬高商税这些事情中所积压的怨气,似乎一下子全部爆发。</p>
弘治皇帝也不能像以往一样,对于这些奏折无视。</p>
今日早朝,他不得已安抚了一番百官们。</p>
只是安抚刚落,又有人站出来,言辞激烈的批判了此事。</p>
这官员见众人的弹劾上奏明显不能说动皇帝,于是把矛头直指赵策。</p>
“臣听闻,漕运改海运一事,乃是出自永西伯之口。”</p>
“永西伯虽然是朝廷勋贵,但他毕竟年纪轻。”</p>
“漕运的历史,由来已久。”</p>
“岂能因他一人之言,陛下就如此鼎力支持?”</p>
“不错。”有人附和道:“以永西伯之才学,不过区区一举人罢了。”</p>
“举人去给太子讲学,本就不妥。”</p>
“如今陛下更是直接听信他的话,就要改变我朝经营已久的漕运。”</p>
“自隋以来,历朝历代在漕运上投入了多少的人力物力,才得以疏通南北,承接起江南之地与北直隶的官运。”</p>
“漕运如今正值繁荣,沿岸贼寇也都被整治的几乎消失。”</p>
“陛下若是贸然开了海运代替漕运的头,朝廷又要在海防上投入更多兵力。”</p>
“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增加了朝廷在军事上的负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