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送走这群小伙伴之后,吴咏又被吴氏祖地的人请去,祭拜祖先。
喝完花椒酒,又在祖地吃完午饭,等他再次回到吴家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
为了深入了解这时的习俗,吴咏又将家中的藏书《四民月令》,翻出来查看。
“也就是说,一月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节日了。”吴咏向身边的何莲跟成昭说道“一月对于时下的百姓来说,将会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月份。”何莲白了他一眼,反问道“那你想要什么节日?”
“当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啊!”吴咏不假思索地回道。
“元宵节是什么节日?”何莲疑惑问道。接着,她又开口说道“正月十五乃是朝廷祭祀太一神的日子,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吴咏一愣,随即笑道“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的日子,既然时下没有元宵节一说,那今日晚饭,咱们便吃元宵吧。”
“好啊!”成昭听到吃,立刻举手赞成。她对于吴咏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早已见怪不怪,反正有好吃的,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其实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习俗。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结,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直至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这就是后世元宵节的由来,但此时民间还未形成元宵节一说,不过这并不妨碍吴家今天吃元宵。
家里就有现成的糯米粉,于是吴咏又开始带领家人一起搓元宵。
“这元宵好好吃啊!”何花不愧是吃货,吃得满嘴都是芝麻馅泥,还不忘夸赞一句。
吴咏担心她像上次吃饺子一样,大吃特吃,便提醒道“元宵属于黏性食物,可不能多吃,容易导致胃胀、腹泻等症状。”
“那好吧,我再吃一个,就不吃了。”何花恋恋不舍地说道。见她如此听话,吴咏不禁笑道“元宵不能当主食吃,一会让阿母再下些饺子吃。”
“好呢!”众人一致同意。吃完晚饭之后,一家人又跟往常一样,聚在一起聊着家常。
之后,郭氏服侍祖母睡下,何莲成昭两女则是跟着吴咏来到他的书房中。
下午的时候,吴咏只翻看一半的《四民月令》,剩余的部分,他想一鼓作气看完。
正好有何莲这个才女在身边,可以为他解惑。于是三人说说笑笑,直到深夜,吴咏才放下书籍,惊叹道“没想到这时,连个像样的节日都没有,百姓的生活真是单调乏味呢。”
“你可真敢说!”何莲白了他一眼,接着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那些花里胡哨的节日于百姓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吴咏想想也是,后世那些巧立名目的节日,说是前后拆借周末的时间,却把人们的工作调得七零八落,把休假变成负担。
甚至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节假日完全就是虚设。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节假日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比平时多些的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