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石壕吏(1 / 2)

既然不能用这个理由,那只有重新找个了。

想了想再也没有比关心百姓更合适的理由了。

杨正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啊,就知道打打杀杀的。要多想想老百姓。战乱一起,百姓要死伤多少啊。”

“二十年的动乱下来,现在中原百姓还没有恢复啊。如果再受到兵灾,你们说说,中原百姓还怎么活啊。”

“对了,我前段时间,听到一首诗,说的就是中原战乱的惨绝人寰的情景的。说给你们听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词是杨正前世非常喜欢的一首词,从另外一个角度,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战争对于老百姓带来的伤害。

“你们说说,如果我们直击长安,要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啊,又要给百姓制造多少苦难。”杨正看着会议室内,沉默不语的众人说道。

都是读书识字的人,诗词也比较简单,通俗易懂。

这些人也都是经历过隋末战争苦难的人,他们也了解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所以,他们现在沉浸在诗词中,不知道该说什么。

“可是校长,难道中原咱们就不打了吗?”台下一位将军擦了擦眼泪,问道。

杨正愣了一下,说道:“谁说我们不打了?”

众人也愣住了,不是你刚才又是担心百姓,又是一首诗词描写百姓苦难的吗,怎么又变了。

“我们现在起兵四年了,你们看和四年前有区别吗?或者说你们四年前有想过今天我们能够拥兵十万吗?”

在座的将军们都摇了摇头,当时担心的要死,都跑漠北去了,哪还能想到今天的日子啊。

“这才四年而已,如果我们发展十年呢?二十年呢?到时候恐怕大军一到,他们就直接投降了。”

众位将军想了想,也是,如果真有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恐怕还真的大军过去,降者如云啊。可是那个时候,恐怕自己就老了啊。

“我的方略是整备内部,编练精兵,抢占战略节点,对大唐进行包围。下面说的是绝密内容,不准记录,不准外泄。有外泄的按照谋反罪论处。”

挺到杨正说的这么严重,在座的人赶紧把本子合上,端直了身子。负责记录的参谋也走出门外。

杨正来到地图前,拿出指挥棒,指着辽东方向说道,“下一步,计划明年或者后年,用两年时间,平定辽东高句丽,新罗等地。打通出海口。”

听说要打辽东,在座的众人都来劲了,二十年前三次征伐辽东,第一次就遇到了洪水,接过损失惨重。高句丽还把隋军战士的人头砍下,做成京观。不止隋朝,可以说历朝历代辽东都是中华的痛。现在有了机会,当一举灭之。

“那里少数民族出众,恐怕也要三五年才能够剿灭他们。更更要的是,那里以后会成为我们的粮食产地,那里的黑土地有几亿亩,只要开发出来,以后再也不缺粮食了。那里的铁矿、煤矿众多,以后也就不缺铁了。”

听到那里居然有土地,众人激动的恨不得现在就打过去。

隋唐时期正值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刻,所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唐朝时期,因为气候原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人口得到增长,粮食作物也提高很多。

因为农耕线北移动,中原的农耕面积大幅扩大,北方很多不适合耕种的地区,也变的适合耕种。吐蕃、高句丽的实力也剧增,打赢中原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