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伤的陈子迩什么都做不了了,于是他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学术上,加上对后世城市切身的体会,他大概摸索到了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
他之前想的那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城市修了那么多的路,那么多的地铁,我们的基础设施搞的那么高大上,可是几乎就没有城市不堵的!
人多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也正是因为人多才更要把每一公里的路用的很有效率。
陈子迩把自己的观点用心整理,准备写在论文里,这个过程盛浅予帮了很大的忙,也让陈子迩发现她真的很善良。
因为很少有人能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那样上心的,可盛浅予真的算是尽心竭力的帮了他,不论是一些书中复杂公式的解释与运用,还是自己最后论文成稿后格式的调整。
这个真的帮到了陈子迩,他从没想到搞学术,论文的格式会如此重要。
他的论文里严谨的公式推导不多,但是他提出了两个很明确的观点。
第一、城市道路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不能以车为本。这怎么理解?
陈子迩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感觉,反正就他自己来说,不喜欢城市那个宽阔无比的大马路。尤其是后来很多城市搞XC区规划。那都是什么规划?
道路,单向,至少来四个车道!
国家规定每个车道宽3.5m嗳,那双向八个车道再加上绿化带、非机动车道,那一条路下来就是差不多要有35m的宽度!这什么概念?
是,路是很漂亮,车开在上面感觉也舒服,可是你们想过过马路的行人没有?35米哎!可以搞个短跑比赛了!
你想过住在路两边的居民没有?那就是已经基本把社区和社区、人和人给隔离开了!所谓钢铁森林,钢铁森林,那可不就是嘛,整个城区看不到一点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明明就是给车建的城市嘛,哪里是给人建的。
而且这样搞,人们出个门有点事过两个街道就可能有个几公里的路程,那有车的铁定开车,正好路宽敞又好开,这是什么?恶性循环!你别说建双向八车道,你建个十六车道过两年看看堵不堵。
所以城市交通要以人为本,给人方便。
第二,在做城市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要以人的视角出发,不要以鸟的视角出发。这什么意思?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后世,即使是一个小县城,从空中看,航拍的即使不美化,那城市看起来也很壮观,可是你下去走走看,三个字:脏乱差。
就算是一线城市也是一样,你从空中看,漂不漂亮?那还用说,基本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CBD相提并论,可是你下去走走看,和从空中看的感觉一样嘛?那就跟近视眼看人一样,离远看,哎哟可以,靠近一看,就是一句卧槽!
所以很多道路、以及城市功能区的打造都是规划师拿着笔以俯视的视角给出的图,可以说这个角度的确是很美的。可有什么用?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我俯视不了啊,你不能让我天天看着航拍纪录片吧?
~~~~~~~~~
办公室里王教授拿着陈子迩的论文看了看,一开始是浏览的时候,看通篇全是文字,觉得能是什么好论文?结果慢慢看下去去发现这个同学提出的思想跟现在的完全大相径庭!
陈子迩在旁边补充说:“我们国家人口多,需求大,路肯定是要多修,但是我不认为一味的修快速路能够解决问题。”
“照现在这样搞下去,那最后我们城市的桥梁是宇宙级的,快速路是世界级的,主干路是欧美级的,次干路是非洲级的,那支路基本就是印度级的。”
王教授被逗的一笑,还佯作批评,“你怎么还搞上了国家歧视了。”
陈子迩嘿嘿笑道:“那印度的基础设施差嘛。话说出来是笑话,可对于城市交通来说那就是灾难,王教授你也说过城市交通是一个大的系统,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快速路主干路就像是人体的大动脉,我不是说不要建大动脉,但是毛细血管也很重要的。小路搞不好,大家最后都挤到快速路上去,那也一样是堵啊!”
王教授脸色凝重,他是老教授自然知道这样的后果。
陈子迩则是清楚的,后世的大城市那就是印度级的小路,结果大家都去挤那个快速路,最后搞的快速路都要上红绿灯了。
快速路,快速路,顾名思义就是车速要快,为此也是基本不要设红绿灯的,可是后来车流太多,不设不行,尤其在不同向车流交汇的地方。
所以很明显,小路不好会出现什么情况?
就是私家车出了门,可能他就两公里的距离也要上高架!一个城市几百万辆的车嗳,大家都往上面挤,还快个锤子啊!
王教授说:“你这个想法很有见地,论文也写的好,但我们毕竟是理工类学科,通篇全是文字也不是个事,这样,我们一起把你的论文润润色,加点理论研究,最好能用模型推演一下结果,这样一定可以出一篇质量极好的论文。”
陈子迩犯难:“老师,我高数不好。理论也够呛。”
“这个我可以帮着你慢慢弄,你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另外,你可以放心,我都六十的人了,不会要这个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肯定写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