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不少没抢到的各国军事观察员只能可怜巴巴的看着中校军官,那意思很明显,能不能通融通融,在多拿几份,啥条件都行,各种姿势随便。
被一双双差不多能融化喀喇昆仑山万年冰川的火热眼神看了几秒钟,中校军官就受不了了,他就纳了闷儿,不就是一架运—17被紧急调过来运了一架腾飞集团产的中型救援直升机嘛,至于这样吗?
不止是现场的中校军官想不通,就连野战机场内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救灾的郑权礼同样想不通。
这一次搭建高原空中救灾桥梁,国内出动了运—8,运—15,运—15plus,运\油—15,伊尔—76甚至是专为航天部门运送特种大型结构件的运—16都派过来。
这么多种类的运输机都不见那些军事观察员们如何,怎么偏偏对运—17情有独钟?
难道运—17身上有啥吸引人的特别之处?
不可能呀,别人不清楚,他郑权礼还不知道?所谓的运—17实际上就是运\油—15双发改进版。
也就是把运\油—15原本四台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换成两台推力更大的涡扇发动机而已,至于基本性能方面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依旧是与运\油—15相当,怎么就不见这帮军事观察员对运\油—15也这般疯狂?
也得亏庄建业没在这里,不然绝对会给自己这个便宜连襟好好上一课,满脑子只知道打仗,就不能装点儿消费比这类使用点儿的东西?
怎么就不能跟自己老婆好好学学,瞧瞧人家宁晓雪现在,都快成国内的零售女王了,如今准备玩儿信息高速公路,格局之大连庄建业都自叹弗如,再看看郑权礼,庄建业只能哀叹一声,都是睡在一个床上的狗男女,怎么差别这么大。
各国军事观察员之所以对运—17趋之若鹜,反而不待见运\油—15道理很简单,运—17的运营成本更低,用起来更划算。
毕竟运\油—15是四发,而运—17是双发。
即便运\油—15的四台发动机的推力不大,耗油量也很划算,但维护成本却照比双发的要增加一倍,毕竟涡扇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大差不差,上了中等以上推力的维护保养步骤基本相当,就算运—17的双发比运\油—15的推力要大,可从机务的角度去看,运—17显然更加方便也更加划算。
当然维护上的成本方面只是让各国军事观察员对运—17颇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成为趋之若鹜的关键所在,毕竟世界范围双发运输机那么多,维护成本低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凭什么对运—17情有独钟?
很简单,因为运—17足够大。
要知道,在当前世界主流运输机领域,双发运输机基本上都是运—15plus或是安—32这类轻型运输机级别的。
更大的则是四发的中型机或是重型机。
双发的中型机不是没有,比如说法国和德国联合生产的C—160运输机,起飞重量51吨,载重量16吨,从指标上看与苏联的安—12和美国的C—130差不太多。
问题是有些时候,就那么几吨的有效载荷就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或是此类平台的深度改进的冗余程度。
再加上安—12和C—130在任务上与C—160重叠度非常高,以至于C—160除了欧洲几个国家外,外销情况并不理想。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范围内普遍有个错觉,似乎双发运输机很难往中型以上发展。
然而这一切,在运—17身上被完全颠覆,最大起飞重量65.8吨,载重23.5吨,典型的中型运输机的指标,用的却是超乎想象的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