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该处置理学了(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1577 字 2022-09-28

地方的衙门,总要挂明镜高悬四个字,只是字不小,但是镜子不大,别说照整个州县,只怕连大堂之内都没法照亮!

王安石是个很固执的人,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变法会有些出入,但是他总是安慰自己,十分的好处,能收七分,损失三分,也是无所谓的。

总而言之,他干的事利多弊少,老百姓还是会支持的。

正是靠着这股信念,王安石才能坚定地撑这些年。

可是当他真正走出了京城,刚到了龙门镇,就大吃一惊。

他所谓的便民之法,完全变了味道,居然成了一些地痞混混谋财的手段,实在是讽刺!不过略微让王安石欣慰的是王宁安的那一套也不怎么样!

同样的,出了京城,就变了味道。

区区龙门镇,就敢违抗朝廷法令,这要是走出几百里,几千里,天高皇帝远,真不是开玩笑!

王安石终于醒悟了,他所谓的便民之法,经过漫长的距离传播之后,只怕不但不会便民,相反,还会成为害民之法。

那么多人弹劾他,攻击他,固然有敌人趁机造谣抹黑,妄图破坏新法,但是也未必全是假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道理!

朝堂上的拗相公,到了民间,居然学会理解别人,学会了宰相肚子能撑船,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王安石在龙门镇住了5天,他没有让王旁和王安礼把看到的消息,传回京城,而是默默观察着,他想要看看,小人物究竟是如何生存的。

果然,就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石器行的秦老板又出新招了,他成立了一个农产运销行,组织了20驾马车,负责给京城运送蔬菜。

光是这一项,他就得到了银行5万贯的支持,这笔钱一半用来扩大事业,一半则是拿来入股。

秦老板参加了邻近的一处桥梁建设。

有了这座桥梁,能沟通几十个村子,这些村子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以往需要绕几十里,等到把蔬菜运出来,就已经不新鲜了。

桥梁修通,路途就能缩短到一刻钟不到,而且运量增加了几十倍。

老百姓都十分欣喜,他们主动出工,大过年的不要一分钱,自带粮食和清水,协助修桥。

王安石也第一次看到了那位传说中的秦老板。

他满脸横肉,凶相毕露,怎么看都跟土匪头子似的,这家伙腆着肚子,不停在工地晃来晃去,大叫大骂,粗鄙俗气。

看得王旁直摇头,心说这么个东西,怎么就能登堂入室,大发横财,简直岂有此理!

倒是王安石看出了一些门道。

秦老板有石器行,修桥铺路,除了水泥之外,更需要石板,栏杆等等,秦老板投资桥梁,采购自家的石器,加上百姓免费出工,修这座桥,用不了多少钱。

可修成之外,他就能坐收5年的过桥费,保守估计,也是几万贯的收入。

对老百姓来说呢?

虽然他们被秦老板扒了一层皮,但是平时烂在地里也没人要的蔬菜,鸡鸭,还有山货,都能送到京城,卖上好价钱。

算起来,他们也是得利的。

秦老板不算个好东西,但是朝廷施行青苗法,他发了财,朝廷弄农产品基地,他又赚了钱。不管是自己,还是王宁安,谁上来都让这个貌似地痞山大王的家伙,赚得盆满钵满,事业越来越大。

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王安石带着满腔的疑问,他继续自己的行程,寻找着答案。

在往后的日子里,王安石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大宋,他甚至坐船,扬帆出海,去倭国,去交趾,到处观察。

渐渐的,王安石注意到,在这一场变革之中,有很多秦老板一样的人,他们出身不怎么样,手段也不怎么光彩,但是他们脑袋灵活,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懂得做东西的,在他们手下做东西,懂得销售的在他们手下卖东西,懂得金融的,替他们算账……而这些草莽匹夫,就凭着一股子狠劲儿,一股子闯劲儿,不断拓展事业版图,在这场剧烈的变化之中,顺风顺水,越混越精彩!

与传统的士绅相比,他们没有半点可取之处,一个个土得掉渣,又是张狂,跋扈,动不动就骂人,粗鲁不文。

可就是这些家伙,每个人每年能给朝廷提供上万贯,甚至几十万贯的税收。

王安石百思不解,一直到了江南,他亲眼目睹了几千吨的海船建造过程。

在庞大的船体面前,人渺小的如同蝼蚁。

几百号工人,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停忙碌,采购物料,加工零件,组装拼接,最后进行海试,载满货物,扬帆出海,一走就是几万里!

看到了这里,王安石突然顿悟了。

他想通了,这些粗鄙的家伙,他们拥有最关键的本事!

就是组织协调!

他们能驾驭复杂的工作,把原本不相关联的东西,联系到一起。

传统的士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