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杨戬投天庭(1 / 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还没有等众人商议出一个所以然来,接踵而至的又一道消息有如晴天霹雳一般将众人劈的呆立当场,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灌江口杨戬出任天庭大元帅一职,负责统领天庭所有兵马……

“这怎么可能?”第一个失声出声的是姜如,他一脸不可置信的神情。“灌江口虽然号称天庭的一份子,可是一直以来都是听调不听宣,据说与天庭有着很大的隔膜,怎么可能突然投向天庭……而且就算杨戬愿意举家投靠,难道天庭上下就没有一点防备的吗?那些天人一族的长老们难道就如此放心一个人族当任天庭的大元帅,统领天庭所有兵马?”

“不错!”谢安此时眉头也是紧皱,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惊到了,好在没有因此乱了方寸。“天人一族的那些长老向来十分顽固,这次怎么可能同意一介人族当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就算只是一个虚名,那也是十分得不得了,关键的时候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会不会是有心人故意散布的假消息,意图混淆视线,或者是让灌江口被孤立等等……”敖坤犹自不敢相信地说道,显然心中十分抗拒这个消息,不相信以往心中的偶像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大殿之内瞬间嘈杂声大起,虽然没有乱成一团,但是大部分人脸上出现慌乱的表情,显然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予了他们重大的冲击,唯有秦云,刘晋元和南宫成三人要好一些。

杨戬投向天庭的消息虽然来的十分突然,但是秦云等人对此也不是没有准备,他们早就预料到了可能有这一天,只是没有想到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还是在此关键的时候,几乎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听着谢安和姜如还有敖坤的话,秦云暗中苦笑一声,他比谁都清楚消息的真实性。之前暗卫就传来消息,说灌江口最近情况有些异常,但是没有引起秦云等人的注意。再加上灌江口为盟友,得到的消息比较少,以及秦云最近忙于南方士族的事情有所疏漏,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至于姜如和谢安所说的情况,秦云也知道原因所在。天人一族的那些老顽固之所以没有反对,还不是因为杨戬身上那一半的天人族血统,这是无法割舍的存在。那些天人一族的长老们固然对人族深恶痛绝,但是对自家的族人却是十分的爱惜,要不是杨戬以往太过于桀骜不驯,恐怕天人一族的长老们早就接纳了杨戬的存在。

毕竟,杨戬表现的如此惊才绝艳,不由得那些天人一族的长老不看重。再加上杨戬的特殊身份,根本不可能与一般的天人那样处置,这就有了相当的缓冲。

不过这次杨戬突然接受天庭的‘招安’,恐怕其中还另有原因。

很快的,关于杨戬投向天庭的事情又有新的消息传来,不过这次消息来源的方向是西海那边传来的。

“……杨戬背信,无义休妻,贪慕荣华,投向天庭……实乃是我四海龙族奇耻大辱……”敖坤念到最后,一双眼睛变得血红,要是此时杨戬在这里秦云毫不怀疑敖坤会冲上去拼个你死我活。

以往对杨戬有多崇拜,此时敖坤心中对杨戬就有多愤恨。尤其是杨戬还抛弃了他如母如姐一般的三姐敖寸心,让四海龙族蒙上奇耻大辱,更让敖坤对杨戬有着说数不尽的仇恨。

“看来杨戬投向天庭的消息是确实无疑了。”谢安叹了一口气道,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南宫成仍然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丝毫没有因为杨戬投靠天庭的事情而失色,只是冷静地对着敖坤说道:“杨戬突然投向天庭必然有着原因所在,西海那边可知道究竟?”

敖坤此时也恢复了冷静,毕竟多年的战场磨砺不是白给的,当下也回忆道:“这个……传来的消息中没有说明……不过我怀疑父王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不然当初也不会同意在杨戬一文不名的时候同意将三姐许配给杨戬……我需要尽快回西海一趟才行……”

“我陪同十三殿下一同回去。”姜如紧跟着开口说道。

作为西海的老臣子,姜如十分担心如今西海的情况。

秦云点点头:“去吧,一路小心点。”

因为杨戬投向天庭的消息,原本关于救援五庄观的商议暂时停止。因为当初云龙宫与西海和灌江口的关系,云龙宫大部分的情况都没有向两方面隐瞒,灌江口更是云龙宫西出的必要通道。要是灌江口堵住云龙宫西出的通道,云龙宫再想和西海连通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同样的,五庄观坐落在元界北方,想要救援五庄观,从西边出兵最快。要是从东边出兵,单是调集兵马就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更别说还要拐一个大弯才能够救援五庄观。不提兵马损耗和劳累以及所需花费的时间,就是其他方面的损失也够刚刚开始兴旺的云龙宫喝一壶的。

这也是秦云为何同意敖坤在如此紧急关头回到西海的一部分原因。

秦云虽然同意敖坤离开,也报有一定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将希望完全压在上面。他一方面紧急调集兵马,就连僧兵也没有放过,几乎将云龙宫境内的兵马调到了一个极限。另外一方面,秦云除了通知五庄观外,还通知了明霞、赵敏那边,希望那边也能够紧急调度一些兵马,随时应备不时之需。

但是明霞、赵敏那边传来的消息却是不怎么尽人意。相比较起云龙宫的捡便宜,她们那边可是真正跟云王府拼到了极限,要不是最后赵敏大发神威连败云王府数路大军,又迅速出奇兵攻灭了云王府的王城,恐怕此时双方还在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赵敏也正是借着这战的大胜奠定了她在大夏皇朝的地位和在元界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