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罗杰斯足够了解蓝礼,但即使到现在,他也不敢说自己完完全全了解蓝礼,在蓝礼的身上依旧隐藏着诸多秘密;但时至今日,安迪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专业层面上,那些资深记者们对蓝礼的了解,丝毫不逊色于他,甚至某些程度来说,比他更加出色——毕竟,他有内线消息,而记者们没有。
“纽约时报”的布莱德利-亚当斯就是其中之一。
布莱德利是记者,不是影评人——“纽约时报”的影评由伊丽莎白-威兹曼负责撰写,后者给出了九十分的高分;布莱德利负责用自己的视角对电影展开报道,而他从有限消息之中就拼凑出了事实真相。
关于蓝礼与剧本之间的故事,关于蓝礼修改欧文这一角色的缘由……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迂回曲折,恰恰是“差评、中评与好评”的讨论焦点,直接证明了蓝礼与电影成品质量的间接关系,这是非常有趣的。
虽然整个好莱坞都在广泛流传着蓝礼的“不败光环”,就连六大电影公司都不能例外,迫不及待地讨论着“蓝礼-霍尔”这个名字对电影项目的影响,然后熙熙攘攘地蜂拥而至,希望借助蓝礼来赢得更多利益。
但实际上,真正明白“不败光环”奥义的业内人士,终究还是少数,似乎那种“光环”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就如同无条件信任上帝一般,仅仅从那些票房成功的“神迹”来推断这种光环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人能够知道,蓝礼为什么能够不败?作品质量与蓝礼之间的关系?如此不败能否复制?
现在,布莱德利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谓的“不败光环”,不仅仅是一种直觉,蓝礼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才使得蓝礼在演员之外,通过剧本建议和制片人职责的方式,将作品引导向正确的道路,最终找到成功的密码——这,是可以复制,并且正在复制之中。
从“侏罗纪世界”成品质量的提升想开去,到蓝礼担任制片人的能力,再到西西弗斯影业的发展前景……
布莱德利的这盘棋,不可谓不大。当然,布莱德利并没有明目张胆地夸奖蓝礼以及西西弗斯影业,现在只是宣传造势而已,不知不觉地将蓝礼的演员不败光环转嫁到制作人不败光环之上,等到时机成熟,那种深入人心的形象确立起来,那么西西弗斯影业试图完成的事业也就能够顺利打开局面了。
却不知道,“纽约时报”在背后扮演了什么角色。
比起那些好评来说,安迪对布莱德利的这篇跟踪报道更加感兴趣,然后细细思考着,自己是否应该推波助澜一番,又应该如何悄无声息地做出引导才更加恰当……一时之间,脑海里的无数思绪就开始翻涌起来。
好一阵子,安迪才收回思绪,继续翻阅剩下的所有评论。
每一篇评论都具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分数也就不尽相同,但最终统计起来,就能够窥探到电影评论的整体趋势。
四十九篇首批影评,三篇差评,十五篇中评,三十一篇好评。
整体而言,在蓝礼的作品序列里,不算最好却也不算最差,但依旧保持水准之上;不过,好评分数明显没有达到“赞誉狂潮”的高度,九十分以上的评价只有区区五篇,主要分数还是落在了七十分到八十分之间。
但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说:这是一部适合暑期档的爆米花,比“明日边缘”、“星际穿越”等作品都更加具有观众缘,定位应该更加靠近“速度与激情5”,媒体综评的分数恰恰证明了这种平易近人的特点。
七十三分。
这就是“侏罗纪世界”的最终媒体综评分数,四十九家媒体的首批评论,平均分落脚于七十三分。
比起过去两年时间里数不胜数的“职业生涯最佳”,分数和评价热度都远远不如,回落趋势格外明显,但七十三分依旧在水准之上,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已经达到了“良好”的高度,科林-特雷沃若顺利完成工作。
认认真真扫描完毕所有评论之后,安迪眉宇之间的严肃神色已经全部消失,仅仅从媒体综评就可以做出判断,“侏罗纪世界”已经取得了一半成功——口碑层面依旧维持住了蓝礼的一贯水准,至少没有令人失望。
更重要的是,其他评分全面飘红。
烂番茄新鲜指数,百分之八十三;大众媒体评分七点八分。
爆米花指数,百分之九十三。
影院分数,“A+”。
全方位爆发!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蓝礼有史以来首部影院分数拿到“A+”的作品!
诚然,蓝礼现在已经位居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顶尖,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但因为演出作品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即使是商业电影也不是常规线路,这也意味着,蓝礼与市场主力观众之间存在一定隔阂——
“明日边缘”和“星际穿越”两部作品的暑期档征程曲线就是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