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追溯起来,沃思堡机场的诞生绝对是一出坎坷的奋斗史,早在1927年,达拉斯市就向沃思堡市建议共同建造一座机场,但沃思堡没同意,于是两市各自建造了爱田机场和米查姆机场。
后来旁边的阿灵顿市也想建机场,遭到达拉斯市和沃斯堡市的联合反对和打压,疯了吧?老大老二都没合作成,你老三就想出门单干了?于是阿灵顿市没建成。
戏剧的是二战后,沃思堡市“吞并”阿灵顿,并将原来的机场发展为阿蒙卡特机场。
后来沃思堡又取了个更响亮的名字——大西南国际机场,企图与达拉斯市的爱田机场竞争,但是达拉斯的爱田机场多牛逼,沃思堡也不想想谁在那里运营,那可是西南航空的发家地。
忙活了好几年,沃思堡才占了整个德克萨斯州不到1%的空运份额,而达拉斯市却有49%,最终导致沃斯堡无力运营,干脆弃用了大西南机场。
但是机场发展是会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沃思堡的大西南机场被迫停用,同时达拉斯的爱田机场已经超负荷运载。
可FAA却拒绝分别为达拉斯和沃斯堡机场投资,最后还是联邦ZF发话了,如果两市不能达成一致,ZF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在两市之中选择一处进行投资。
这回两市坐下来一合计,权衡下利弊,最终同意在新地点建新机场。
此地点就在已关闭的大西南机场以北,在两市的中间,地皮被两市共同出资买下,后来的西南航空枢纽——达拉斯沃思堡机场这才破土动工。
沃思堡机场一共7条跑道,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同时拥有4条超过4000米,且在使用的机场;
也是世界上容量限制最少的大型机场,没有起降时刻限制,飞机平均滑行时间低于5分钟,机场共有3个塔台,24小时运行,没有宵禁。
而且沃思堡机场有五个航站楼,其中四个为半圆形,一个为U型。
机场在最初设计时是想建13个半圆形的航站楼,实际建设时只完成4个。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乘客汽车与飞机之间的距离,缓解航站楼周围的交通压力。
没到过沃思堡机场的人,肯定对这种长得像烧饼的设计很好奇,这真的能起到便利的作用吗?
但去过的都知道,机场内的交通主要依靠轻轨列车,围着航站楼外面的圈儿转悠。
机场内设有综合汽车租赁公司,托管着十几家汽车出租公司,在公共交通方面,达拉斯地区的橙色轻轨快线、三一铁路快运都在机场运营,频次高收费低,可以直达市中心,另外还有高速公路从机场的正中间穿过,与其他高速公路联通。
正是因为这样便利的交通设施,才令沃思堡机场拥有今天的枢纽作用。
在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结构中,达拉斯机场居于核心枢纽地位,是美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国内的第一枢纽机场,通往墨西哥、加拿大及亚太地区的第一门户枢纽,通往拉丁美洲的第二门户枢纽,通往欧洲的第三门户枢纽,提供最多的国内和国际中转衔接机会。
美国航空公司在达拉斯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运行控制中心,与其它国家航空公司的“运控中心”有所不同,美国航空的运行控制中心里的席位并不是相关业务部门派驻过来的“代表坐席”,而是真正实现了航线网络规划、机组排班、运行控制等系统的集成。
运行控制中心负责干线飞机运行集中在一起办公,约400多个席位,负责鹰航支线飞机运行的在另外一层,约300多个席位。
可见美国航空在沃思堡机场下的功夫,相比之下,达美在沃思堡机场不足3%的承运份额,根本不值一提,想要逆天翻盘,需要的可不仅仅是砸钱这么简单。
但在爱田机场,达美航空又做不了更多,爱田机场一共20个登机口,西南航空占去了18个,前两年靠打官司,达美才生生抢下5个登机口,还需要跟西南航空共享。
美国航空在沃思堡机场的份额超过65%,排名第二的是梅萨航空的8%左右。
梅萨航空是全美最大的支线航空运营商之一。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输市场,同时也是支线航空大国。
因为支线航空主要用于连接美国枢纽及其临近的小城市,其业务范围相对局限于某一区域,因此,美国人通常把支线航空称为“区域航空”。
别看支线航空好像上不得台面,但能做成规模,绝对有钱赚,加上各州ZF对州内支线航空的补贴,多数以设立当地法人或在当地设置运营总部等作为前提条件,而这需要在大量的小机场建立办事处等分支机构。
同时,需要大而知名的航空品牌用来打造良好的客户体验,从而为干线航空输送更多客源,因此美国支线航空普遍采用“运营-运行分离”这种商业模式,这也确保了支线航空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