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向杨振报告消息的人,正是之前利用大号爆破筒炸塌一段墙体,使得荷人火枪手得以涌入皇城的掷弹兵都司王俊。
杨振麾下的征东军掷弹兵团营,门槛不高,但是里面却一直人才济济。
在以前,掷弹兵团营里面有李禄、潘喜二人领军,后来又有张天宝这样的人物。
王俊虽然加入杨振麾下时间不短,而且深得其部下之心,但是真正显山露水出人头地的机会却不多。
现在李禄身为征东军右翼总兵官,杨振麾下一旦分兵,就需要他独当一面亲自领军。
而潘喜也因为屡立战功,被杨振一路提拔,现在到了安东团营担任一个方面的副将去了。
于是一向兢兢业业的王俊,也就渐渐崭露头角了。
恰巧这次,杨振率领西路分舰队的主力从大坂北上京都,大坂城本丸天守阁需要有人留守,而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张天宝了。
就这样,跟着杨振抵达大坂湾的掷弹兵们,不得不再一次面临分兵,而都司王俊也等来了率领掷弹兵跟随杨振出战的大好机会。
而他也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格外卖力。
眼下打破倭人京都皇城大内里,杨振给他算了头功,总算是要熬出头了。
杨振带人从朱雀门进入皇城大内里之后,当时留下了孙登选守朱雀门,同时一直担忧倭人反扑的他又叫人特意传令,让王俊带人堵死了皇城北门之后,亲率掷弹兵队主力到朱雀门协助孙登选守卫整个宫城南墙。
说来说去,还是杨振这次带的人少了,有点捉襟见肘。
当然,也多亏了杨振把有限的兵力相对集中到了一起使用,要不然,已经残破不堪的朱雀门以及残破的皇城南墙,很可能会被反扑的倭人给直接冲垮了。
不过,对于王俊紧急通报的消息,杨振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算计,所以并不怎么惊愕。
倒是一直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汤玛士佩德尔,突然闻报之后,顿时大惊失色。
连带着他原本打算开口提出的休整建议,也一下子咽回到肚里去了,如今形势急转直下,那还休整个屁。
“现在来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可是京都城外的僧兵?他们都有什么武器,可有倭人惯有的铁炮或者大筒?”
面对王俊的报告以及汤玛士佩德尔的惊问,杨振倒是颇为澹定,只是扭头看了惊慌的汤玛士一眼,随即便问王俊外面倭军的身份与装备。
京都城的幕府军队已经调走了,同时守卫倭人宫室大内的皇室与公卿侍从,也几乎被杀光了,因此眼下的京都城内外,已经不可能有多少倭人的常备军。
既然京都内外已经没有多少常备军,那么被幕府严格控制的倭人铁炮、大筒或者国崩的数量,也就不会有多少。
德川幕府对于京都皇室、公卿贵族以及寺庙神社的防范,即使比起幕府对西南诸藩外样大名的防范来说,也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德川幕府打着“元和偃武”的旗号所实施的严格禁令之下,除了幕府自己,其他势力连五百石以上的船只都不允许建造,就更不用说私造铁炮、大筒或者国崩的事情了。
即便幕府对京都皇室或者个别公卿豪族私藏有一定数量铁炮的事情睁只眼闭只眼,可是数量也绝不可能太多,否则幕府方面就绝不会再坐视不理。
而这一点,也正是杨振之所以还能保持澹定的原因。
果不其然,杨振问完话后,王俊很快就回答道
“回禀都督,前来围攻我们的倭人没有甲胃,看起来像是早上咱们遇到的僧兵。他们中有人有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枪,不过并不多,看起来没有几杆。
“至于都督所说的倭人大筒,或者国崩,更是一门也没有看到。以卑职看,他们只是人多,至于武器,相当杂乱,有倭刀,有长枪,有弓箭,甚至还有竹木棍棒!”
“是这样就好,这样看来,他们更像是临时武装起来的一群乌合之众!”
围拢在杨振身边的众人听见王俊的解答,纷纷松了一口气。
包括刚才紧张不已的汤玛士佩德尔,也不等杨振开口,赶忙说了句话,为自己刚才的一时惊慌挽尊。
“呵呵,诸位,汤玛士船长说的没错。倭人反扑的人马看来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大意,须知蚂蚁多了咬死象。”
其实听完王俊的回答,杨振心里已经有数了,知道这些乌合之众不过是来送人头的罢了。
自己有枪有炮,又有打破倭人皇城大内里时没用完的飞将军手榴弹,足以击退或者打散围攻自己的这些倭人了。
不过为了提醒诸将小心谨慎,杨振还是忘了告戒所有人一番,免得乐极生悲,阴沟里翻了船。
“况且,我们随身携带的枪炮弹药有限,突围撤离的时候,又要押着一大帮子倭人皇室公卿等俘虏一起行动,更不能不多加小心。”
“都督,请下令吧!”
“是啊都督,接下来怎么办,请都督下令吧!”
杨振的话说完以后,跟在杨振身边的严省三、张国淦,马上一脸肃容地请杨振下达突围作战的命令。
杨振见他们如此,转脸看了看站在一旁的汤玛士佩德尔,突然对他说道“哦对了,汤玛士老弟,你特意过来找我,可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
“没有。没有什么要说的。请杨都督你发布命令吧!”
事到如今,汤玛士佩德尔也看明白了,自己那点人马在杨振面前真不够看的。
而且自己这些人,要想活生生的带着已有的战果离开此地,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杨振及其麾下的身上。
杨振见汤玛士如此,倒也没再多问,看看日头已落下,四下里天光已经暗澹下来,就酝酿着准备分派突围的路线。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大极殿东侧通往后面殿宇的连廊方向传来。
杨振等人闻言,纷纷扭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