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臣所谓东攻西守者,乃是单就关外战局而言。关外地理,古以辽河为界,辽河以西为辽西,辽河以东为辽东。今我朝虽暂失辽河两岸,亦可以以辽海为界,以辽海西岸为西,即今关、宁、松、锦之地也,而以辽海东岸即辽东半岛为东,即金、复、盖、海之地也。”
见东攻西守之说,重新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兴趣,杨振赶忙先把自己所想的关外方略陈述出来,他先是明确了关外的东西之分,然后说道
“辽西之地即关宁松锦一带,乃东虏叩关、进犯大明的必经之地,此地若有失,则天子脚下,京畿之地,亦不得安宁。是以此地不守不行,但也仅此而已,守住即可,守住即是胜利,故当以守为主。
“至于辽海以东,我大明昔日金、复、盖、海四卫之地,孤悬海外,得失无关乎京师与关内大局,且其三面环海,一面对敌,此处则正该以攻为主,袭扰东虏后方,牵制满鞑力量,使其不能频繁派遣大军西进。”
说到这里的时候,杨振再抬头再看,就见崇祯皇帝的脸色已然好转,甚至于开始频频点头了。
看见崇祯皇帝这个表现,杨振紧接着赶紧加了一把火,接着说道“近数年来,东虏频繁入寇辽西,关宁松锦数次大战,关内京畿尝一夕数惊,臣常思之,到底是何原因?”
杨振先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不等崇祯皇帝反应过来,立刻就又自己回答道“之所以如此,皆因东虏西进无后顾之忧也!”
杨振说完了这个话,大着胆子抬头看着崇祯皇帝,直到看见皇帝点了点头,方才接着说道
“如今,臣率部渡海,进兵敌后,托圣上洪福,眼下已恢复旅顺、金州、复州之地。此数地,虽然只是孤悬海外之辽东一隅,但在臣的手中,却能让此数地,从此成为满清心腹之患,必定让它再也无暇西进!
“如此一来,陛下很快便可放心抽调关宁之军,赶赴关里剿匪而无东顾之忧了!而此东攻西守之策,既可单独行之,亦可与方才微臣所言之外守内攻之策配合实行。今圣上垂询问策,此即微臣所思之策,皆微臣肺腑之言,望圣上察纳!”
说完这些话,杨振叩头于地,不再多言。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心情也是大为好转,杨振所献之策,虽然不全合他的心意,尤其对于缓解当前的财政困局,没有什么实质帮助,但是听到杨振愿意立足旅顺、金州等处,进攻东虏腹地,又让他看到了杨振的锐意进取之心,令他感到欣慰不少。
当下,他见杨振叩首于地不起,便上前弯下腰,又将他搀扶了起来,然后看看在场的众人,淡淡说道
“起来吧!冰冻三尺,自非一日之寒,朕再求治心切,也不能寄望于一朝一夕,大局就能有所改观。都起来吧!”
看见众人起来,并且小心翼翼地重新落座,崇祯皇帝便又接着说道“关内事务,千头万绪,今日且不议它了。今日就单说说辽东之事吧!”
说完这个话,崇祯皇帝扫视在场众人一圈,最后把目光落在了蓟辽总督洪承畴的身上,对他说道
“洪爱卿,杨卿方才说到,要率部移驻辽海东岸,旅顺、金州、复州等地,然后袭扰东虏腹心,牵制东虏兵力,令其不能无后顾之忧安心西进,洪爱卿身为蓟辽总督,以为如何?”
洪承畴方才被皇帝怼得哑口无言,此时正想要扭转皇帝对他的印象,并且他早就察言观色看见崇祯皇帝对杨振方才所谓关外东攻西守之策颇为认可,所以此时他毫不犹豫,当即说道
“臣以为此策可行,臣十分赞同!东虏之所以敢屡屡犯边,除却其已征服蒙古,打通塞北道路之外,概因其无后顾之忧也!
“查东虏历次犯边之事可知,自东江镇败没之后,朝鲜转事东虏,东虏始得以全力谋我大明。
“此番杨总镇率部东渡,若能在东虏后方长久立足,则关、宁、松、锦辽西之地,即有望转危为安!
“从此以后,若得辽海东西两岸,遥相呼应,相互配合,则东虏进犯蓟辽关门之事,或许可以杜绝矣!”
崇祯皇帝见蓟辽总督洪承畴也认可杨振的方略,便点了点头,随即转向另一位重臣,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爱卿,你呢?”
陈新甲原来受到方一藻的影响,刻意栽培杨振,本意是想在辽东将领中间提拔一个听话的人,时不时地搞出点动静,让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
他并没有想过,这个杨振真能如何如何,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个杨振竟然会走到这一步,被皇帝亲自召到平台问对。
但是,这个结果,对他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之喜。
这个人,算是他提拔起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战绩,当然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而这个杨振,在陈新甲的眼中,又显然属于那种十分懂事、十分识相的武将。
张若麟已经对陈新甲说了,杨振这次进京不是空手来的,除了那些俘虏,那些满鞑子首级之外,还带了不少从满鞑子贵人宅邸里缴获的好东西。
陈新甲听说了这一点之后,对杨振当然就更为满意了。
此时他听见崇祯皇帝问他的意见,当即站起来躬身说道“启奏陛下,杨总镇方才所言方略,有攻有守,攻守兼备,臣皆无异议,请陛下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