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府院之争(下)(1 / 1)

显而易见,现在的中国军队已经完全具备了实施“闪电战”的能力,李晖自然就想到了利用这一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战术来尽快地彻底解决美国这个首要敌人。虽然闪电战可以被广阔的纵深化解,但是防御方仍然需要承受惊人的损失,历史上苏联能够最终反败为胜,靠的是比德国更多的人口、更丰富的资源与更强的政权组织力,但现在的美国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与中国相比,闪电战在战争初期的沉重打击就算没法将其一击毙命,也足以让其再次伤筋动骨,在此基础上打消耗战,估计光靠华属北美的力量就能保证稳赢不输了。

不过,闪电战要想完全发挥出威力,就必须要能够避开敌人的坚固防线。由于落基山脉上就那么几个山口可以通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又一直敌对,因此想要突防并不容易。

倒是英属加拿大由于之前老张伯伦为了对华示好而并未在相邻地区部署重兵并修筑坚固工事,政变之后虽然开始转变政策,但时间尚短,至少还远不能与美国人修筑的坚固要塞相比。如果华夏军队现在突然不宣而战的话,是很有希望沿着加拿大南部的“走廊”长驱直入的,这就绕到了美国人防御薄弱的北面,届时就能如同历史上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的德军装甲集群那样一路摧枯拉朽了!

然而,当李晖在最高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想法之后,屁股都还没有坐热的新任总理宋教仁却表示了坚决反对,“这样做是违背国际公法啊,以后世界各国将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以前我们华夏一直注意国际形象,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足,所以才需要在意世界各国的观感。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能力跟整个世界抗衡,如果还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就未免太迂腐了......”,李晖闻言,有些不悦地摆摆手道,“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宣战再进攻,我们可能要多牺牲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将士,比起这么多大好青年的生命,区区国际形象又算得了什么?”

但宋教仁却坚持己见道,“的确,现在的中国是有那样的底气,可是您就没有想过吗?现在我们可以不管国际法,将来我们的政府就可以不管国内法,这个坏头不能开啊!”

宋教仁的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李晖却不为所动,蹙眉道,“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坏过规矩的国家,只要不是连续破坏规矩,就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时间会冲淡一切。有我看着呢,怕什么?关键还是要看利益大小,只要对国家人民有巨大的好处,就算坏一下规矩,又有何妨?”

李晖的说法或许会让一些人很不高兴,但历史上的确如其所言,别说是不宣而战了,就算是撕毁和约,只要国家够强,对方也只能低头认输,只要别是习以为常就行,而李晖现在还年富力强,足够活到此事影响完全消弭的那一天,就算他没到年老力衰就依照当年的承诺退居二线,继任者也得尊重老首长的意见嘛。

宋教仁总不好说“万一您活不到那么久怎么办?”,难免就有些理屈词穷,但他却仍然固执己见,不肯在这个问题上让步,甚至不惜提出了辞职......

听到宋教仁这么说,李晖的脸上浮现出了复杂的神色,沉默了片刻之后,众人等来的是石破天惊,“当初提名由你来坐这个位子,是看到你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人才难得,但是一个沽名钓誉不肯为国背上污名的‘圣人’,并不是华夏需要的好管家......”

李晖当中在几个候选人中选择了宋教仁,除了其历史名人的光环外,现在所说的这一点也是重要原因,只是由于考验还不够,现在才发现他居然还有沽名钓誉的毛病,让他深感恼火,“身为二把手不肯背黑锅,岂不是要让我来背?宋钝初啊宋钝初,从政还想当白莲花,你这点本事可不够用!华夏几千年历史,也就那么区区几位啊!”

于是,宋教仁就成了华夏共和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理,后世称这起风波为“府院之争”......

也多亏宋教仁上任不久,这起风波对华夏共和国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动荡,其更大的影响,其实是改变了李晖心底里对那些出身旧政权的干部的歧视心理,将袁世凯与宋教仁一比,前者用起来明显要舒服得多,因为袁大头有自知之明,就算在华夏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全力配合李晖、而非推行自己的主张,这才是李晖真正喜欢的副手。

于是,年逾五旬的段祺瑞意外地成为了华夏共和国的代总理,本来他转为民政干部之后不过两年时间就升到了省部级已经很让人惊讶了,居然还能这么快就再上一个大台阶,这更是出乎了无数人的预料。

不过段祺瑞的工作却还真是干得不错,除了他出身不好、资历又浅,而不敢像宋教仁那样扎刺之外,其出身军队的背景也令政务院与军方之间有了更好的协作与沟通,在战争期间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而且,身为曾经的优秀军官,段祺瑞还给总参谋部提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其将作战计划进一步完善。

比如正是在段祺瑞的提议下,华夏海军没像原先打算的那样躲在基地里让西方暂时安心,而是高调地派出舰队前往中国有着特殊利益的西澳大利亚、波斯湾和南非,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就提供保护,减小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协约国的真正领导者们都不是普通人,或许直接表露敌意,反而更容易令其产生误判,而且就算他们没有误以为中国这样做是虚张声势试图喝阻,也很可能会以为中国打算将以海军作为进攻的主力。重心放在环印度洋地区,而相对放松在北美的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