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铳刀绑在铳上,打了一下午就松动了,结果刺歪了被杀……”一个老兵回忆起战友在肉搏一个下午后的遭遇。
“根本刺不中,鸟铳又长又笨,还一大捆火绳。我叔叔第一下没刺中,就被倭贼杀了……”一个老兵回忆他叔叔,在朝鲜跟倭国战斗中,铳刀被敌人躲开,反手武士刀一削就牺牲了……
“我是不会再用铳刀了,我就要用冷兵器。肉搏不用刀盾用铳刀,根本就是徒增伤亡!”一个花白头发,征战了大半辈子的老兵很愤慨,哪怕定远侯要再推广刺刀,他也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这就是铳刀的第一手战斗反馈……
新发明可能理论上很不错,但实用性还差得远。
连经过西方东方反复使用的鸟铳,在实用性上都被九边略微嫌弃,去选择老古董三眼铳。
刚诞生的铳刀更是如此,才发明出来,离真的实用还有很大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刺刀听起来不难发明,可是为什么火铳在东西方都普及300多年了,刺刀却一直没成规模出现。
因为不好用、不适应、打不过、次次死伤惨重血泪教训,当然无法成规模出现。
毕懋康听了很震撼。
原来是这样,发明只是第一步,从发明到推广,从推广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从改进量产……
这一步步可不敢省略。
除非有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真的具备大智慧的能人,才能把这些全部预料正确。
“现在我有办法”
王宏宇微微一笑,指着纸包弹和燧发枪:“它们再加上轻便的三棱军刺,就能扭转铳刀羸弱的现状。”
燧发枪比火绳枪轻便有效。
用燧石与纸包弹,比拿着火把、火绳、火药壶方便太多。
三棱军刺比刀剑之类的武器轻便太多。
轻、轻、再轻。
刺刀就是刺,要迅速勐烈!
铳刀为啥刺不中?笨重啊……
刺刀为啥能刺中?轻便迅勐啊
王宏宇直接发明出棱式刺刀,虽然还是工场手工业打造效率不高,没有机器制造、蒸汽机还在等待他发明,但是手工打造锋利轻薄棱式刀具,对于华夏工匠并非难事。
而且直接弯道超车。
欧洲三十年战争到后期,出现第一种规模化刺刀。那种刺刀都是将刀柄插在枪管内,塞进去以后还算结实,然后火枪才得以客串长矛。
虽然说发明让火枪手得以在对方骑兵接近时候列成长矛阵,但并不适合举着这种塞子刺刀冲锋或者拼刺,而且枪口塞着刺刀也没法射击。
然后到了康熙时期,欧洲发明了套管式刺刀。将刺刀套在枪口外侧并用螺丝加以固定,由此解决了射击与拼刺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刺刀本质上仍然是主要用于对抗骑兵近身的“长矛”。
因此,各国刺刀形制仍然为单纯的尖刺型,除了突刺之外不具备任何其他功用,且连枪长度普遍接近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