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新的人选(2 / 2)

朱允熥笑了笑,问道:“现在经过由保儿叔接受训练事宜,保儿叔外放指挥使多年,如何训练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下调整。”

“水军已训练了这么久,不宜再更改大方向了,做一些小方面的调整还是可以的,保儿叔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来。”

全盘否认朱棣的训练计划这并不现实,一旦全盘否定不仅军卒训练那么久的心血白费,还会影响到军卒的训练激情。

但,平安表现特别大度。

“臣的领兵经验远不如燕王,臣怕是很难更改的比燕王更强,臣先打磨一下燕王的训练日志,真正领悟了燕王的训练计划。”

“然后,再开始练兵吧。”

听了平安这番话,朱允熥更加清楚老朱非得让平安接替朱棣练兵了。

平安有能力的同时还谦虚,他能承认自己经验的不足,刚凭这点很多人就比不了。

先说蓝玉那厮,他本就和朱棣不对付,哪怕朱棣的训练计划再完善,他也必定会全盘推翻的。

而傅友德冯胜,甚至王弼张冀那些人,他们都是有赫赫战功的人物,他们势必会有自己的训练计划,很难按部就班参照朱棣的去训练。

临时换将本来就已经是大忌了,要是再更改了训练计划,那这批水军不还得变成了四不像的?

“孤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训练任务,其中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很清楚。”

“保儿叔以为如何训练合适,全都依照于保儿叔的来。”

“孤会安排军研所,尽快为水军配备起最先进的战船来。”

朱允熥举了举酒杯,向平安敬了酒。

平安对朱允炆那草包都能死心塌地的,直到打出了最后一刻,对朱允熥那就更不用说了。

对朱允熥敬来的酒恭恭敬敬的接下,同时表示会不遗余力训好水军,让朱允熥尽管放心就是。

之后,朱允熥便与平安觥筹交错,单纯的填饱了肚子,赶在宫门落锁之前回了宫。

对于老朱的心思,朱允熥领悟的已经差不多了,老朱也就没有再就这个事情和朱允熥多说什么。

只是说平安有能力够忠义,剩下的就全靠朱允熥自行领悟了。

事实证明,老朱的眼光确实不差。

明白了老朱的良苦用心之后,朱允熥真诚的向老朱表示了感谢。

“谢皇爷爷。”

至于谢从何而来不言而喻,老朱不用多问便已全部了然,冷哼一声道:“谢就免了,你能把你该做的做好,少让咱操点心就行了。”

其实说起来,朱允熥他之所以能不管不顾的做这些事情,不过就是因为有老朱和朱标在后面做后盾而已。

要是没有老朱和朱标在,他要做的事情不知得面临多少阻力呢。

“孙儿尽”

话说到一半,朱允熥突然想起曾几何时也曾这样回答老朱,最后还被老朱凶巴巴的瞪了一眼。

这次,朱允熥学乖了。

没等被老朱瞪,朱允熥便当即改了口,表示道:“孙儿一定再不让皇爷爷操心。”

表了态后,朱允熥很快回归正题。

“皇爷爷,父亲。”

“有四叔在倭国镇守,大明沿海的倭寇必定会就此销声匿迹,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海上的疍民了。”

“这些人不仅是当初张士诚陈友谅的参与势力,还有之前以及大明建国之后因为各种原因逃亡出去的。”

“有一部分是被迫无奈,还有一部分则是犯了桉的,这些人对大明的危害虽不至于像倭寇那样对大明的危害严重。”

“但若是不处理,终究不是侵扰大明沿海,就是与沿海百姓勾结,不管哪种情况恐都不利于大明的安定。”

当年,张士诚陈友谅和老朱三足鼎立,张士诚偏安一隅和老朱交锋的次数还少,陈友谅和老朱那真是进行过殊死较量的。

为了拿下陈友谅,老朱是付出了代价的。

对于主要以他们的残余之力为主的疍民,朱允熥觉得还是有必要先给老朱打个预防针。

听听老朱的意见,然后再行最后的谋划。

唯有如此,才最万无一失。

不过事实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朱对那些昔日的对手早就没那么多戾气了。

在听闻了朱允熥介绍的那些,并没有想象中的怒气。

在气氛出现了短暂的沉闷后,老朱缓缓开口道,问道:“你打算如何处理?”

之所以把这些疍民留在最后,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大明的危害远不是生死大仇,没必要一味全力的绞杀。

茫茫大海中是不可能全部绞杀干净,但至少能赶出大明的近海,让他们再没办法登岸大明。

但,这明显不是长久的安定之策。

朱允熥想了想,回道:“北平周边的人口短缺,不足以支撑都城的经济,可以让这些人上岸迁往北平。”

话才刚说完,便被老朱否定。

“不行!”

老朱直接干脆,朱标则说起了原因。

“要是迁都北平的话,那里就将是朝廷的京畿之地了,让那些人去北平合适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允熥不是没想过。

“北平以前虽为元大都,但当地百姓受暴元压榨反倒最甚,而大明自建国后,北平又是抵御残元的前沿阵地。”

“北平百姓难以休养生息,人口短缺未开荒的土地还很多,而洪武一朝多次人口迁徙,能迁的人口都已经迁的差不多了,实在很难再组织大规模迁徙了。”

“最主要的是,大明立国已经三十年,当年出去的那些人即便还健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敌视之气了。”

“至于那些年轻一辈,他们和大明的仇不过是来自于父辈,只要能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想必他们是愿意上岸的。”

“况且,以大明目前之实力,他们想必是翻不起多大的浪来的。”

现在的大明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还不至于怕了一群手无寸铁的平头老百姓。

在朱允熥一大堆解释之下,老朱的态度没有之前那么强硬了,朱标也答应要考虑。

老朱和朱标的格局远在他之上,他都能想明白的事情,老朱和朱标不可能想不通。

反正意思都说通了,最后如何决定也不是非得在这一时半会就能决定。

只要能把那些疍民迁徙上岸,彻底解决了沿海的问题,这些人是不是非得去北平并不重要。

“皇爷爷,职大和富明实业都有太多事情要处理了,孙儿明天能不能偶尔过去处理一下?”

没有老朱的松口,朱允熥也不敢偷熘出去。

这几天时间他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终于博得了老朱的好感。

要是因个偷熘出宫被老朱抓到,那可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其实,老朱准许朱允熥请平安吃饭,差不多就已经是同意朱允熥出宫了。

“你是越来越敷衍咱了,骗咱也懒得找个好点的理由了。”

朱允熥张了张嘴正要解释,朱标则先一步领悟了老朱的意思,解答了朱允熥的疑惑。

“需要出去就去吧。”

“等郑和的商船回来,还需要富明实业提供充裕的货物支撑,”

对于朱标的通情达理,朱允熥随即便露出了笑容。

“肯定没问题。”

“自从在家门口演练之后,那些心怀鬼胎之人都开始缩起了脑袋,对于郑和的船队能多躲都尽量躲着。”

“就连昔日那些和大明没有交情的国家都主动向大明递交了国书,照这样下去的话。

郑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既定目标返航了,是得抓紧把下一批出海所需货物赶出来。”

郑和的船上带着电报机,海外发生的事情郑和都会大致往上报。

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

而每当郑和报上来这些事情,朱允熥都会第一时间报到老朱这里。

因而,对于郑和在海外的事情,老朱知道的并不比朱允熥少。

郑和出海代表的是大明,海外诸国对郑和的热烈欢迎,便就是对大明的深切臣服。

能让四海全都臣服,这是很多帝王最朴素的愿望。

之前的老朱对出海事宜或许还有观望,当郑和类似于些消息源源不断送上来后,老朱对下西洋一事是彻底的深信不疑了。

其实,经过朱允熥鼓捣的这些事情,老朱已经认可商贸能发展经济,而经济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动力。

所以,现在根本不用再在老朱面前避讳提郑和下西洋赚了多少钱了。

朱允熥笑了笑道:“富明实业有市面上最好的工匠,由郑和带出去的货被海外诸国争先恐后的哄抢。”

“基本上都达到了五倍以上的利润,除了带出去货物能够净赚一笔外,郑和也在收购当地的紧俏货物。”

“或者卖给沿途走过的国家,或者直接拿回到大明售卖,这个利润也在五倍以上。”

“一来二去的,郑和出一趟还回来至少能达十倍以上的利润,满满当当的六十三艘,保守估计都能相当于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

“到时候,除了给水军配备战船之外,还能修父亲说的那本集各科典籍于一体的大典了。”

历史上,朱老四能干的事情他也一定能干。

永乐大典这本旷世奇书必须得修、而且修好之后一定不能放到书架吃灰,然后不知销到哪个历史长河中。

必须让这套典籍传于千秋万代,让世人都知道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哪是那些可耻的剽窃者所能比的。

“要记住脚踏实地才是制胜的关键,不说郑和还没出海回来,你说的那些利润还是虚伪缥缈的一个数字。”

“就是真的看到了利润,也要记住脚踏实地,一步步的来,你但凡走错了一步,都可能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你要永远记住,利益会蒙蔽人的双眼,你的职大已经取代了渐渐孔家,即便是没有空加,那些利益仍然还存在。”

“只要有利益就会有争端,哪怕你的职大,都有可能出现利益争夺的问题,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对于朱标的训导,朱允熥只能乖乖应下。

“儿子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