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西北孤忠(2 / 2)

民国诡闻实录 漆奥峤 1530 字 11个月前

直到大中二年,吐蕃国力开始衰退,再加上吐蕃贵族内部倾轧,他们对河西的统治这才有所松动,恰逢此时唐朝国运好转,唐皇命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原州、威州、扶州等地,同时,也收复了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

国运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唐朝将军这二三年来的节节胜利,既让皇庭看到了国运蒸蒸日上的利好局势,也让百姓意识到吐蕃大势已去,河西人民在几十年里不断反抗吐蕃的统治,终于看到了反抗胜利的一丝曙光。

他们在等,在等几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收复唐土之机会!

很快,机会就来了!

吐蕃内乱频繁,诸将领各自为政划分地盘,将领论恐热带着自己的五千吐蕃骑兵,一路从吐蕃高原下到河西走廊,沿途为劫掠财富,不断侵扰河西的瓜、沙、鄯、廓、甘等八州。

河西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经对吐蕃贵族的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因吐蕃内乱,论孔热继续骚扰百姓的行为,让河西百姓恨透了他,一口银牙咬碎都不解恨。

生长于沙州的豪族张议潮,看准了吐蕃贵族和将领的行为,已经引起民愤民怨,在大中次年,散尽家财招募勇武之人,率领他们和沙洲的百姓,在沙州城发动了起义。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张议潮为人刚毅义气,他的起义一呼百应,很快聚集了不少反抗吐蕃贵族的江湖豪强,哪怕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也愿意拿起弓箭和刀枪,跟在张议潮身后保护沙洲,抗击吐蕃。

经过奋勇抵抗,他们驱逐了位于沙洲城内的吐蕃守军,这些吐蕃军没想到一贯被他们蹂躏的唐朝子民,会变得如此勇武,震撼之下也深感屈辱,这些吐蕃将领继续调集周围的兵力,想继续打下沙洲,惩罚叛乱贼徒。

他们哪里知道,张议潮的叛乱不是一家一户的争权夺利,而是千门万户抗击敌军、保护家国的背水一战,胜则复国,败则自尽。

其后,在张议潮的带领下,沙州全城妇孺老幼全部跟随兵马出战,又一次击溃吐蕃,这些吐蕃将领就此知道吐蕃大势已去,悻悻而归。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立马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将沙洲光复的好消息传递到关中长安,得此捷报,唐宣宗深感欣慰,不但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为国,承诺厚赏全军将士,还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暂时节制沙洲,以图唐土光复。

只是,这与张议潮的期望,确实不符!

张议潮想要的是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不只是节制瓜州、沙洲,他有这样的心气不是为了要成为封疆节度使称王称霸,只是想名正言顺,替唐庭收复安西失地,以节度使之名,他可以招揽更多人马,以奉正朔之名讨伐敌军。

他的想法,当前在位的唐宣宗很是明白,只是,唐庭再也不是安史之乱之前包罗万象,气魄豪迈的唐庭,这位唐皇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收回失地,而是在册封张议潮位节度使之后,会不会再养出第二个“安禄山”。

毕竟,唐明皇信任安禄山,才给了安禄山节制河朔三镇的权力,到最后,安禄山裹胁叛军一呼百应,几乎要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甚至,就连皇族群僚所在的长安也被叛军占据、

这一战,尽管唐庭将叛乱平定,却好似被放了半身血的壮汉,再不复昔日的荣光。

安史之乱之后,唐庭哪怕已经光复长安,也已经是元气大伤,留给继任皇帝的不再是成为天俾万国的大唐,而是民生凋敝,国力日衰的烂摊子,其后几任皇帝未尝不想收复河西,只是汉地内部都已经被藩镇搞得半死不活,顾此失彼之下,竟然让吐蕃统治河西几十年,都未曾去讨伐过。

如今,张议潮真的把瓜州收复了,唐庭却开始犹豫,他们就好像是得了藩镇节度使的创伤后遗症,不敢轻易再册封节度使。

此后,张议潮哪怕接连收复瓜、沙、甘、凉四州,也没能撼动关中天子,始终都没得到节度使的位置,反倒是在晚年,还要被迫作为归义军的质子,迁往长安居住。

这,对于张议潮来说,到底是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