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攻城受挫(1 / 2)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372 字 2023-04-22

南宁古称邕州,建置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初以竹木作城墙,称为“竹墙”。唐代始筑城墙,此后历代屡有修复。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南宁府大规模修复城墙。城墙高三丈一尺(约十米),厚二丈五尺(约七米),结构为“砖包土”,即内实夯土,外覆青砖。

府城周长一千零五十步,设垛一千零九十六个,共设东、南、西(苍西门)、北(迎恩门)、安塞、镇江六个城门。镇江门位于城南,濒临郁江,门外修有防波堤,防止郁江灌城。

按,清代一步为五尺,一尺约为032米。南宁府城方圆一千零五十步,就是1680米。在清朝,大型县城、小型州府大约就是这般大小。

南宁城高墙厚,黑旗军想要攻克南宁,并没那么容易。

最棘手的,是南宁知府李孟群。此人乃河南固始人,时年二十三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分发广西“遇缺即用”,1848年署理灵谷县知县。

十九岁中进士,二十岁任知县,李孟群可谓少年得志。但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1849年,湖南天地会李沅发起义,从湖南攻入广西。李孟群率领团练镇压李沅发,受到时任巡抚郑祖琛赏识,加“同知”衔,改任桂平县知县。

“同知”是知府的副手,桂平县则是一座大县。

1850年,李孟群转隶向荣麾下,参与镇压天地会陈亚贵起义。他生擒陈亚贵,被实授南宁府同知。

不久,钦差大臣赛尚阿抵达广西,以李孟群忠勇可嘉、素知兵事,保举他为南宁知府。

历史上,李孟群几经辗转,隶属曾国藩麾下,成为湘军名将。但湘军大将大都是湖南人,以落魄书生为主。

李孟群是河南人,又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在一众湘军大将中显得格格不入,受到湘军同僚排挤。

1859年,李孟群已是安徽巡抚,率军在皖北孤军奋战。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包围李孟群,湘军、八旗、绿营皆不救援。李孟群被陈玉成生俘,绝食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陈玉成曾说过,他平生只佩服三个湘军名将,即“一鲍二李”:鲍超、李孟群、李续宾。李续宾、李孟群都死于陈玉成之手,鲍超也是陈玉成的手下败将。

之前,李孟群与广西绿营新太协副将共同守卫南宁府。新太协副将畏葸无能,主张“花钱赎城”,李孟群不同意。

无奈同僚缙绅大多附和新太协副将。他们筹了一笔款子孝敬罗大纲,李孟群无力制止。

罗大纲不按常理出牌,收了礼品、定金,却依然引军向南宁杀来。新太协副将胆怯,借口守卫新宁州、太平府,擅自逃离南宁,带走五百多名绿营。

李孟群不为所动,取出官绅们筹出的“赎城钱”,散给手下兵勇,激励他们守城。

他手下有五百团练,曾追随他镇压天地会起义,甚是骁勇善战。另有一千多名练勇,大多是广西土人,誓要保卫家园。

加上南宁城高墙固,李孟群自信可与黑旗军一战。不过,他也听说黑旗军能征善战,善于诱敌出敌、伏而歼之。出于审慎,李孟群把兵力全部收缩至城内,凭借城墙固守。

下午三时,罗大纲乘坐战船逼近南宁城。透过望远镜,他看到南宁城墙足有三丈多高,城墙上旗帜林立,清军人头攒动。

镇江门、南门外,又有一段石头砌成的防洪堤。

不多时,一艘舢板板插着黑旗,靠近“枭龙号”。船上坐着侦察参谋杨国瑞,罗大纲下令停船,等杨国瑞登船。

杨国瑞顺着绳梯爬上“枭龙号”,对等待已久的罗大纲说道:“司令,清军防守甚是紧密。我们与城内天地会保义堂失去了联络。估计清军已经察觉,咱们不能指望保义堂作内应了。

“好消息是,绿营新太协副将逃离南宁,带着五百人马逃到了太平府。城内现由知府李孟群主持城防,此人虽然年轻,却懂得军事,抵抗意志较为坚决。”

罗大纲一双鹰眼望向南宁城,说道:“绿营逃离南宁,是好事,也是坏事。李孟群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去年陈亚贵起义声势浩大,陈亚贵本人却被李孟群生俘,可见他本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