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招降李鸿章(1 / 2)

1850再造中华 左茂行 1517 字 2023-09-28

革命军尚未攻陷庐州时,合肥县东乡磨店乡李家大宅里,走来了几个衣着朴素、神情严肃的不速之客。

合肥多缙绅,磨店乡的缙绅则以李家为首魁。几十年前,李太公还只是个小地主,偶然捡拾了一个患有天花的女弃婴。那时候,天花传染性很强,致死率很高。

李太公心地善良,把这个患有天花的女婴抱回了家,把她视为亲生女儿,好生教养。这位女婴福大命大,活了下来,却留下了满脸的麻子,还有一对天足。在那个年代,天足的女性受到歧视,一般找不到好人家。

李太公的儿子李文安,倒不在乎这些。两人青梅竹马,长大后就结了婚。

之后,李文安中进士,名不见经传的李家,出了第一个进士,轰动了合肥县。朝考之后,李文安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在任上约束狱卒,善待囚犯,世称长者。

合肥人都说李太公心地善良,做了好事,招来了李太太这样的福星。李文安做官谨饬,同样好人有好报,李太太为他生下了六男二女,皆聪明俊秀,无一夭折。

如今,李文安已于去年病死。长子李瀚章正在湖北主持湘军粮台,李家现由次子李鸿章主持族务。

李鸿章非常聪明,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拜曾国藩为师。他贵为翰林,诗雅清贵,功名心却极重,主动回乡办团练。

战争年月,军功是最好的资本。李鸿章办团练很出色,打了许多胜仗,不到三年就积功至按察使。不过,满清官场内斗很厉害,李鸿章木秀于林,很快就遭到了同僚和上司的嫉妒。

大家嘲笑他“翰林变作绿林”,又攻击他“专以浪战为能”。父亲李文安去世时,当时的巡抚、满人福济自作主张,替李鸿章上报丁忧,夺了李鸿章的兵权。

李鸿章郁郁乡间,几难自立于家乡。革命军进入皖北后,一向明决果断的李鸿章,也始终犹豫不决,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按理说,他应该留在家乡为父守制。儒家最重人伦,父死之后儿子守制三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况且,大哥李瀚章正在外主持湘军粮台,李鸿章是李氏当家人,更应该在家终制。

可李鸿章功名心重,不愿呆在家乡蹉跎岁月。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

一、想办法前往武昌,投奔自己的大哥李瀚章、老师曾国藩。(历史上,太平军攻破庐州后,李鸿章走的就是这条路。)

这就意味着李鸿章要携带着阖族家眷,穿越革命军的重重封锁,到达干里之外的武昌。

二、归顺革命军。革命军坚持善待俘虏、优待读书人,对清朝官吏亦颇为优容。李鸿章自诩有勇有谋,思想开明,若归顺革命军,一定会得到革命军的重用。

从长远来看,革命军具有统一中国的潜力。李鸿章归顺革命军,无疑是明智的。只是,如此一来,就会把大哥李瀚章置于尴尬的境地。

李鸿章进士出身,进入过翰林院。让他一下子投奔革命军,多少有些心理障碍。

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帝国情报局特工陈明德找上门来。他自称是淮北的盐商,找李鸿章有要事商谈。

李家上下又惊又惧,以为陈明德是淮北的盐枭。李鸿章还算镇定,带着幼弟李昭庆接待陈明德。李昭庆只有十九岁,文武双全,自律甚严,很得李鸿章的喜爱。

古时制度,父亲死后,长兄就会继承父亲的地位,统领家族事务。按儒家伦理,弟弟们应当“事兄如父”。

我国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民间,嫡长子继承一般只继承父亲的地位、权势、家族关系。若论财产分割,则一般平均分配,即为“分家”。

(历史上,李鸿章私节不严,李氏兄弟皆以贪婪闻名,为舆论所诟病。唯有李昭庆为官清廉,有“穷老六”的美誉。他还持盈保泰,拒不升官。因为大哥、二哥都做了总督,二哥还是大学士,李昭庆干脆退居人后。)

李氏家人皆认为陈明德来者不善,李鸿章却把这当成了干载难逢的机会。李氏一门的兴衰荣辱,未来何去何从,全系于此次会面。

他不动声色地把陈明德请入内室,奉上清茶,略一寒暄,便开门见山说道:

“看几位兄弟的衣着打扮、谈吐气质,似乎不是盐商,也不像是淮北的捻子,倒像是东边过来的。此番前来,不知有何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