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恐非其对手,只能深挖战壕,筑牢营垒。希望明天能够挡住粤匪的进攻。”
湘军最擅长结硬寨、打呆仗,吉字营更以“铁桶围城”战术威震太平军。吉字营各营都擅长修筑营垒。这种以木料、泥士为基础原料修筑的营垒,对付太平军颇为有效,在革命军面前却就不值一提了。
其他各个统领纷纷发言,虽不明言投降,却刻意强调革命军之强大、吉字营伤亡之惨重。
众说纷纭,令曾国荃有些反感。他不动声色,说道:“今日到此境地,我们也不必再讳言了。西面的粤匪等来了援军,又得到了弹药补给。东面的粤匪又源源不断地开抵过来,断了我们的退路。
“如今,吉字营是进退两难,弹尽援绝。最多明天一天,我们就会被粤匪彻底合围。大家的意思,我也听出来了,敌强我弱,守是守不住的。
“武昌那边,由湖广总督官文、荆州将军绵洵这两个满洲老小儿主事。指望他们发兵来援,是万万不可能的。我大哥又在长江北岸,鞭长莫及……”
刚讲到这儿,一员大将闯入大营,在帐外就大喊道:“九帅,我回来了!”
众人喜出望外,因为这声音正出自统领张诗日。大家都以为他失踪了,没想到他还活着。
曾国荃也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不过,战场诡谲多变,谁也不敢确定张诗日经历了什么。或许,他已经接触到了革命军。
曾国荃冷静了下来,坐回位置。只见张诗日一身农民装束,没等他发问,张诗日便说道:“九帅,我打扮成平民,混入到敌后,发现大洪山上有多条小道,既可向东通向郑家堰,也可向南通往咸宁县城。”
大洪山上存在小道,这本不稀奇。前天革命军攻下郑家堰,就是走了大洪山上的小道。关键是,山间小道崎岖难行,一晚上走不了多少人。
若要走小道向南逃往咸宁,曾国荃一晚上最多只能带走一两干人。带这么点人回去,相当于全军覆没,就算逃到了长沙,也会被时人所轻视。
若要走小道潜往郑家堰,以吉字营当下的实力,并无把握夺下郑家堰。就算夺下了郑家堰,吉字营也难以顺利从郑家堰方向突围。不过,郑家堰处的革命军没有铁丝网,利于湘军突围。
而且,张诗日所说是否属实,也有待证实。时间正在快速流逝,革命军步四师也在源源不断地开往金牛镇前线。兵力此消彼长,越是拖延时间,对吉字营就越为不利。
曾国荃毅然说道:“现在,摆在我军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等明天天亮后,向革命军请降。第二,趁着天黑,再组织一波敢死队,突围点选在郑家堰为宜。第三,走山间小道,向咸宁方向逃命,能走一点是一点。大家按官职大小,每个人都发表下意见。”
张诗日和萧孚泗主张重夺郑家堰,尝试从东面突围。李臣典则主张走小道逃回湖南,再图东山再起。其余三个统领,则主张向革命军投降。
部将意见不一,把目光都投向曾国荃。曾国荃心烦意乱,努力回想曾国藩,回忆他的决断之道。
他想起曾国藩说过,一个好的统帅,必须果于决断,不能让部将怀疑自己犹豫不决。而统帅之成为统帅,全在于手下的兵马,兵马一失,统帅也就一文不值了。
眼看部将们已经露出犹疑的目光,曾国荃知道,自己必须速作决断,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他正了正身子,说道:
“各位,当初我做统领时,就给手下的营官发过誓,将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几个统领,当时还不显名,有的是哨官,有的是队长,还有的只是个大头兵。
“两年多下来,吉字营由小变大,在于大家作战勇猛,但最重要的是,在于各营团结如一。一旦吉字营涣散下来,各营各行其是,吉字营就要垮了。
“因此,不管是战是和,是胜是败,吉字营必须保持团结,牢固如一。我下令,今晚由张诗日率一支敢死队,走山间小道,偷袭郑家堰。萧孚泗率军正面进攻,配合张诗日袭占郑家堰。
“至明天上午九时,若不能攻下郑家堰,就停止军事行动。全军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各营不准自行其是。届时,就由李臣典负责,与李秀成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