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东北为大清龙兴之地。现如今,朝廷在东北分设行省,又征服朝鲜,置朝鲜为行省,此大清百年来未有之武功。
“有识者曰,东北乃大清的福地,亦是大清中兴的希望,朝廷必须全力争夺东北。若不然,日后皇上巡幸东北,沙俄鞑子污圣目、扰圣驾,岂不糟心?”
杜瀚的话别有深意,群臣一听,一下子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不敢再作反驳。金銮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原来,南方中华帝国如日中天,革命军节节胜利。咸丰自知不敌,已有迁都避战的心思,命人修葺盛京皇宫,以备不时之需。
盛京(即今之沈阳),古称沈州、沈阳。明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称“盛京”。
崇祯九年,蒙古归顺后金,用白骆驼驮着蒙古圣物——吗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来沈阳。满、蒙、汉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遂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以盛京为国都。
日后,后金夺得天下,改北京为都城,以盛京为陪都。两年前,清廷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吉林、奉天三个行省。
东三省总督以盛京为驻地,为避免督抚同城,不设奉天巡抚。而东北三省,又以奉天省人口最众、经济最发达。东三省总督统管三省,直管奉天,权柄特重。
奉天省,在盛京设置奉天府,以盛京为省会。清朝与明朝一样,设有陪都制度。盛京作为清朝的陪都,设有内阁兵、工、刑、户、礼五部。因吏部管人事,为体现皇帝的用人特权,盛京不设吏部。
史家常论,明未时,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若崇祯帝到陪都南京避祸,重整旗鼓,必不至于在煤山上吊。
咸丰本就怕死,也汲取了这一教训,令东三省总督修葺盛京皇宫,修筑山海关防御工事,准备必要时跳到东北偏安。
这在满清朝堂上,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可大家对这个事实讳莫如深,生怕一不小心刺痛了咸丰敏感的神经。
此时此刻,肃顺也向杜瀚使了个眼色,夸奖他立论妙,拿咸丰当挡箭牌,看谁还敢反对。不愧是帝师杜受田的儿子,果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只是,咸丰听过之后,未免有些不高兴。杜瀚说他巡幸东北,这是委婉的说法,说白了,其实就是逃到东北避难,是丢了江山后偏安东北一隅的说辞。
当着群臣的面,咸丰不好发作。可躲在屏风后面的懿贵妃,却怒不可遏,走到咸丰跟前,斥责杜瀚道:
“皇上,杜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简直荒谬!”
这个突如其来的女人,令群臣为之侧目。她直言批评杜瀚,随口干预朝政,更令肃党愤怒。
清朝祖制特严,严禁后宫、太监干政。嘉庆以前,清帝皆为雄主。像今日懿贵妃这种擅闯朝堂、发言干政的行为,放在嘉庆以前,绝对是骇人听闻,不杀之不能肃宫禁。
可咸丰智力、魄力、精力都很欠佳,远远称不上雄主。他登基才七年,年纪还不到三十,就已被内忧外患摧残了身体。
好在咸丰外有肃顺,内有懿贵妃,帮助他撑住了危局。这位懿贵妃很得咸丰的宠幸,再加上她工于书法,见识极高,处事政事明快决断,渐渐的,咸丰竟然让她帮忙批阅奏折,参与处理军国大事。
遇有御前会议,咸丰亦让她参与其中,好在事后为他出主意。当然,按照清朝的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她不能列席会议,只得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大臣们的议论。
懿贵妃权力欲极强,与肃顺渐有争权之势。她不打招呼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一众大臣面前发表意见,令咸丰也颇感头疼。
可咸丰庸弱,不愿扫懿贵妃的兴,任由她在大臣面前抛头露面。他只是抬起头,说了声“懿贵妃”,提醒她躲到幕后。
可懿贵妃不为所动,势欲要折一折肃党的锐气,并不肯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