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亩多的大场,整齐划分了一干多个摊位,五排,每排有将近两百个摊位,此刻来做买卖的摊贩占了两排,也就是出摊的有四百个摊位。
卖什么的都有,笸箩,饺子帘,笤帚,扫帚,板凳,花生,大枣,调料,猪肉,羊肉,糖葫芦,包子,油条,豆腐,豆子……这还只是看到的,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别的摊。
做买卖的摊贩多,来买东西逛集市的人更多。
有两口子带孩子的,有一大家子一块儿出动的,还有成群结队的小媳妇儿大姑娘们。
这些人看穿衣打扮,不像村里人,应该是镇上或是县城里来的。
她们不止看看,是真买东西啊。
就拿刘英子娘家来说,刘英子爹娘自己用高粱草做的炊帚跟饺子帘,那些人一买就是两个三个,扭头看到刘英子哥嫂那卖的小板凳,问了问价格也顺便带一个。
刘英子爹娘,哥嫂,既高兴又慌张。
她们就是听了刘英子的建议,想着自己做点儿东西,挣点儿零花钱,反正大冬天的待在家里也没事儿可做。
一大家子一天天吃吃喝喝,只出不进,日子过得也不舒坦。
出来做买卖,哪怕挣一分那都是纯挣。
蚊子腿再细那也是肉。
谁成想生意竟然这么好。
那些城里人甚至都不讲价。
他们带来的十来个炊帚跟十个饺子帘,没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刘英子爹妈老两口他们觉得赶一次集,扣了三毛钱的管理费,挣个五六毛就是好的,他们就知足。
结果到手两块五。
刘英子娘差点儿没哭了,“她爹,咱们相当于一人挣了一块二毛五。”
去镇上打工,一天也就八毛钱。
而且要干一天活儿,且不吃不喝,才能把这八毛钱弄到手。
这就一会儿的功夫,干吃净落全是他们的。
这可比打工强太多了。
有人问,“炊帚还有吗?”
刘英子爹实在,“没有了,卖光了。”
那人顿时有些失望,那高粱苗做的炊帚是真好用,刷锅方便又干净,而且这卖的是真便宜。
这里的炊帚实实在在的,才卖一毛钱一个,还有那饺子帘编的也好,看着就结实耐用,一毛五分一个。
城里那些松松散散的炊帚还得卖三毛钱一个呢,饺子帘一个得五毛钱。
所以,那些人一买就是好几个。
很多人的想法是,东西便宜时就要多买一些,屯在家里慢慢用。
因为以前物资太匮乏,这没有那没有,有钱也买不到。
还是刘英子嫂子反应快,“大娘,你先去别处转转,我们下午还出摊,到时候就有炊帚了。”
“那好吧,下午的时候,我再过来。”
说完之后,便去了别处继续逛。
刘英子爹对儿子儿媳妇说道,“那我这就回家去扎炊帚,让你们娘串饺子帘。”
刘英子嫂子说道,“爹,你跟娘在这里看着摊,我们两个回去,把家里的高粱草跟高粱杆拉过来,还有工具,咱们就在这做,边做边卖。”
老两口的要是回去,受累不说,脚步慢也耽误时间,等他们回去做好了再拿过来,得多耽误多少时间。
也耽误挣钱啊。
“行。”
刘英子哥嫂赶紧回家了,几乎是用跑的。
这一幕落到了林知瑜眼里,也被刘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林知瑜这才发现不仅是刘记者来了,还有王镇长以及一些不认识的人,看样子应该都是镇里的领导们,以及领导们簇拥着的齐书记。
林知瑜愣了愣,她记得没告诉信儿啊,怎么连齐书记也来了呢?
齐书记看到林知瑜,走了过来,脸上的表情带着赞赏,“小林同志,你这事儿办的好啊。”
王镇长也在一边跟着附和,“就是,小林同志年轻有为,这一举给周边村的村民们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看样子,今年大伙儿都能过个好年了。
小林同志就是厉害。
这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感谢你,县里也得记着你的功劳。”
林知瑜连连摆手,谦虚道,“两位领导谬赞了,我就是做了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没两位说的那么好。”
齐书记心情很好,“小林同志,你太谦虚了。
还有下次再这样的活动,你提前告诉我一声,我好带人来给你撑撑场面。”
这次要不是王镇长给他通气,他压根儿不知道有这个事儿。
如果早知道的话,他一定会多发动一些能帮忙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