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一章 求援(1 / 2)

代晋 大苹果 1564 字 3个月前

前厅之中,李徽接见了从京城前来的信使,那信使呈递了司马道子送来的亲笔信。</p>

“弘度兄台鉴:自三月而来,王恭逆党,起兵为乱,约而兴兵,进逼京城。令天下大乱,大晋社稷危殆。假以清肃朝政为名,行狼子野心之实。如今,荆州军突破江州防线,殷仲堪和杨佺期两贼所领叛军已抵姑塾。王恭领北府军从京口迫近,已驻军东关二十里。形势危急,陛下终日询问臣如何应对,群臣无措,人人惊惶束手,不知所计。我大晋已到生死关头,存亡危急之秋也。”</p>

“弘度乃我大晋重臣,当年崛起于朝野之中,短短数年,立下无数功勋。淮南之战,威震天下。之后于徐州牧边,更是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为世人所称道。道子当年年幼,虽未能领略弘度之丰姿,但也是闻名已久,钦佩不已。之后道子竭力结交,便是仰慕弘度之才能风度。弘度自问,道子入朝而来,可曾对弘度兄有过任何的指谪和攻讦?哪怕稍有争论,最终也都以和为贵,达成共识。此便是道子对弘度兄尊敬之意,望兄知之。”</p>

“……今我大晋历代先帝和贤臣共同维护之基业即将为逆贼所毁,凡我大晋臣民,决不可等闲视之。当初谢公和弘度齐力对抗桓温,今谢公虽没,弘度兄亦不可等闲视之,令当初你全力维护的大晋基业,为贼子所攫,为逆贼所窃。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大晋社稷崩塌,徐州也难以独存。王恭贼子,定不容你徐州逍遥。故而,道子写此信请求弘度兄,隔岸观火,未必可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此之时,乃兄力挽狂澜,为大晋尽忠效力,名垂青史之时,绝不可再姑息观望,否则悔之晚矣。”</p>

“弘度兄德望高隆,乃我大晋不世之才。道子才学疏漏,理政无方,皇兄骤然崩殂,勉为其难,摄政辅助新皇。当此大晋之劫,却束手无策,实乃惭愧。若弘度兄可平息此乱,道子愿急流勇退,请弘度兄和大晋才能之臣主持朝政。此乃道子真心之言,天地可证。但只要我大晋无灾无难,则道子可舍弃一切,心甘情愿。望弘度兄急速出兵,迟恐不及也。”</p>

“另有一事告知弘度,谢玄谢琰响应朝廷之诏,已于会稽起兵,平息三吴之乱。弘度和谢大将军同气连枝,志气相投,当年携手抗秦,名扬天下。如今再携手平叛,匡扶晋室,更是青史佳话。虽谢玄起兵,但难解京城之危,望你速决之。道子顿首而拜。”</p>

李徽读完了司马道子的信,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p>

司马道子还从未有这么卑微过,李徽和他也算是交往多次,司马道子永远是一副傲气凌人的样子。很难想象,写这封信的口气居然如此的卑微。那只能说,局面已经到了令司马道子极为恐惧的地步了。</p>

按照司马道子所说,荆州兵马突破江州军的防线,已经和豫州杨佺期的兵马会合抵近姑塾。那便已经形成了对建康的东西合围。一旦姑塾被攻克,则可兵临建康城下,京城失守便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也难怪司马道子会惊惶恐惧。</p>

李徽其实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会如此之快。按照李徽的估计,双方怎也要拉扯个一年半载的。现在看来,局势很快就要到达司马道子一方崩溃的点。确实需要有所行动了。</p>

至于谢玄在会稽起兵的事,李徽倒是并不惊讶,只是有些担忧。</p>

事实上李徽在推演之中便考虑到了这一点。王廞等人在三吴起兵,封锁京城粮道,其实是王恭最为狠辣的一手。这等于让京城陷入断粮危机,甚至会不战而乱。李徽因为谢道韫在会稽,所以格外关注南边的消息。之前有消息禀报王廞等人在会稽募兵,被谢玄率兵驱逐事情后,李徽便认为谢玄可能会起兵。</p>

现在看来,司马道子定是派人和谢玄联络,劝说谢玄和谢琰起兵了。以李徽对谢玄的了解,就算司马道子不劝谢玄,谢玄恐怕也会起兵。因为大晋若被王恭等人颠覆和控制,这并不符合谢氏的利益。谢安若是在世,必会第一时间起兵反对。而谢玄显然和谢安的思维模式是相像的。</p>

不得不说,司马道子走了一步好棋。谢玄的起兵具有极大的扭转局势的意义。王恭的北府军会因为此事而内心生出许多顾虑,甚至会发生变故。</p>

另外,若谢玄能够平息三吴之乱,打通粮食物资的通道,则粉碎了王恭要困死京城的企图。这绝对是一手妙棋。</p>

但令李徽担忧的是,谢玄未必能够这么快平定三吴之乱,而他的起兵则会逼迫王恭等人加快节奏。因为王恭不可能不知道谢玄起兵之后,对于北府军内部的影响力是多么的令人担忧。等到谢玄领军和自己对垒的时候,这种影响则更为明显。王恭定会赶在谢玄尚未前来之前便发动进攻,以免局势恶化。</p>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谢玄的起兵催化了局势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