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唐翰林院(1 / 1)

[]

翰林院的前身是学士馆。

老李当年弄了秦王府十八大学士之后,发现学士这个东西好啊。

在李唐开国之后,就上疏弄了崇文馆,后来自己当皇帝了就搞了弘文馆。

因为学士馆与崇文馆、弘文馆的官职相冲突,把学士馆升级成了翰林院。

翰林院就是有艺能的人供职的机构,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挂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翰林院这玩意儿,不是在明朝被完成花的,是历朝历代把他都玩出来了新高度。

无论在朝堂的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因为朱熹的出现,打理鼓吹翰林院,让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又光宗耀祖的事情。

自此,翰林院又被提升了好几个段位,当内阁制度出现后,翰林院就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但到了魏忠贤被干掉之后,没人制约东林党了,翰林院就彻底变味儿了。

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野猪皮当政的时候,翰林院彻底沦为工具,文学、思想的主流处于鞑子的监管之下,严重抑制了思想自由和知识学士自由,后来又搞了一个文字狱,不能再写了,在写就和谐了……

(:一直想写一本大明锦衣卫的,主角又痞、又贱、好色又怕死,但是重情重义,及其护短,容不得别人动自己人的一根毛,到了关键时刻却很有担当的那种。哈哈,先贴个面膜,继续努力囤货……)

官职很稀有,虽然是个翰林供奉但也足以让陈宵贤为李治卖命了。

要知道,寒门庶族,一直以来都没有做官的机会。

“老师,册封的圣旨,明天就到了。”

李治打趣道,“老师,你可要准备好红包,发给我们呦!”

一个李义府、一个薛仁贵,现在又有了未来桃李满天下的陈宵贤,差不多了。

李治搓搓手,也十分热情的坐在陈宵贤的身边,给陈宵贤倒了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