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她又更深层地理解了之前韩沉话里的意思。
他们不仅专业沟通壁垒低,而且专业的发散性思维,也会让他们一直有话可聊。
甚至这种话题,可以恰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在对面坐的是于一舟,估计早听得不耐烦了。
“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周沫深表认同。
不过她又有疑问了,“我们虽然都是学医的,但毕竟专业不同啊,一定壁垒,你专业性的东西我不懂,同理,我的你也不懂。”
“隔行才隔山,我们没有隔行,”韩沉说“而且,专业的东西,我讲你不一定不懂。”
“那我怎么可能懂?我要懂,我都去当大夫了。”
“上次在东大一院开会,我讲的你听懂了么?”
“大概吧,什么微型连接,模仿改进髓内钉技术用于微小连接。”
“你这不是懂了么?”韩沉反问。
“也不完全懂。”
韩沉无奈,“你试想一下,如果是彻底的外行人,你觉得他有可能在十几分钟内,明白这些么?”
周沫这才惊觉。
她在专业领域浸淫许久,即便对于不熟悉的医学知识,她也能快速理解,而这种带入让她忘了,如果是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知识的人,韩沉所说的一切,几乎无法消化。
“许大夫也是骨科,不是和你更有的聊?”周沫皱眉。
韩沉却说“她是同事,更是竞争对手。”
“看来你还挺看重事业,我以为你学医就是一时兴起而已。”周沫一直觉得,韩沉当初选择学医,多多少少和自己有点关系。
让她没想到的是,韩沉竟然没有在大一选择转专业,而是一直坚持读了下来,直到现在,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夫。
“我呢?优势就是博士,双亲和睦,和你有的聊?”周沫问。
“你会处理数据,统计基础扎实,”韩沉顿了顿,“我看过你的论文,影响因子不高,但也已经有两篇,都在研究肿瘤,一篇是在研究生时期发的,一篇刚网络出版。”
“……”完全出乎周沫意料。
韩沉竟然看了她的论文?
“我们科还有一些骨肉瘤数据,你想做的话,我们可以合作。”
周沫突然来了兴致,眼睛晶亮,比看见红烧排骨还兴奋。
“什么数据?临床特征?有随访么?生物标本全吗?”
“基本都有,不过数据很多,而且杂,不好处理……”
“样本量呢?”周沫问。
“近五年的住院患者……具体多少人没统计过。”
五年?!周沫越想越激动,这些数据足够她博士毕业了。
自张兰兰抢走了她想做的肝癌,周沫感觉世界都灰暗不少。
不是说不能换其他癌症,只是肝癌数据相对完善。
毕竟,没数据没法搞研究。
周沫本想找沈青易询问解决方法,但想想沈青易现在自己项目的事都搞不定,而且没数据是硬伤,就算是沈青易,也不可能变出数据来。
没想到车到山前,路竟然出现在韩沉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