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宇宙的脉搏(2 / 2)

(还好喊的不是what the fock!那就成WTF粒子了。)</p>

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宇宙射线打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因为它就是一个质子,太小了,打到你身上会无障碍穿过。</p>

这个OMG粒子的能量是人类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上千万倍!</p>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撞机加速出来粒子最高能量还不到人家零头的零头。</p>

到了这个级别,差的就是速度,小数点后几个9的问题。</p>

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把质子加速到99.9999991%光速(小数点后6个9),只比光速慢了3米/秒,已经是非常可怕的速度。</p>

而OMG粒子的速度起码有小数点后21个9的水平。</p>

如果用这玩意做实验,对撞机一定会表示“臣妾做不到”“饶了臣妾吧!”</p>

李谕说:“宇宙射线虽然是天然的高能粒子,但捕捉它的难度太大,而且无法确定从哪个方向过来,所以要是想用它来进行对撞试验,根本无法操作。”</p>

——大型强子对撞机加速的都是一束粒子,才能实现碰撞。</p>

海耳立刻说:“在太空中进行试验呢?那里的射线更多。”</p>

李谕笑道:“目前看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中。”</p>

不管怎么说,通过质子的发现,已经给探究宇宙射线多了一件称手的好武器。</p>

随后的第一场汇报中,李谕详细讲了自己关于宇宙射线的认知。</p>

讲完后,迈克尔逊激动地鼓掌道:“非常出色的演讲,宇宙射线仿佛天体的音乐,真是美妙!”</p>

一战结束后,报纸重新回到常规状态,不再每日报道战争进展、伤亡情况,科技方面的新闻又成了热点之一。</p>

科技绝对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个超级主流,所有人的生活都和科技息息相关,“科学”一词在各国都是口头语。</p>

往往一句话前冠以“科学告诉我们”便足以平息众议。老美一些销售人员或者神职人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活动时,都会纷纷说“这是科学的”。</p>

是的,神职人员也不例外。</p>

在整个世界范围,科学家俨然被当作了圣人。</p>

报纸照例盛赞李谕的成果,《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声称:“李谕院士已经走出围绕我们的最高层大气之外,寻找对物理学家的验电器产生神秘干扰的辐射来源。他通过细致的演算、冒险的设想,发现了威力强大、穿透力极强的野生辐射源的本质。宇宙射线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渺小行星的科技百科全书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它们与一个如此高尚、谦虚的人相关。”</p>

《世界报》更加有意思,专门写了一篇华丽的文章进行称赞:“李谕院士发现的宇宙射线如此神秘而优美,它来自空间之外,来自可探查的宇宙之门后某个幽暗的星际厅堂,来自一个仍然充满着膨胀着气体、可能还有恒星胚胎的宇宙子房。它向地球直刺过来,穿过混乱的空间;穿过平行线相交的平面;穿过那片浩瀚的虚无,那里只有时间如极小的风标在永恒的涡旋中旋转。</p>

“这,是宇宙的脉搏!”</p>

此时的报纸就是这样,李谕的成果太多,对此习以为常,但吕碧城还会因为报纸的过度称赞有些不好意思。</p>

回到物理年会,第二天的会议是关于另一项当下比较重要的物理学课题——原子物理学。</p>

首先作报告的仍旧是密立根:</p>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元素可能都是由某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普劳特的著名的假设——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是支持这种观点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在最热的星球上,氢和氮的光谱占优势,但是当温度下降时,光谱变得更复杂,较重元素的谱线出现了。</p>

“人们假设,当温度下降时,轻元素就组合起来构成较重的元素。毫无疑问,要在普通的地球环境下实现物质的嬗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巨大的能量转换伴随着放射性物质的转化,这也解释了把较轻元素组合成轻重元素时为何需要如此巨大强度的能量。”</p>

密立根的物理眼光相当敏锐,这次仅仅差了一小步。</p>

几个月后,重新热闹起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继任实验室主任的卢瑟福就带领学生发现了人工嬗变(一种元素通过核反应转化为另一种元素)。</p>

密立根继续说:“我们不但已经被迫首次承认原子嬗变这个可能性,还要承认物质元素的生长和衰变这一事实。面对铀时,我们所见到的只有衰变。然而几乎可以肯定,在别的什么地方,以某种方式,这些元素一定在不停地组合。我们能够学着控制这个过程吗?为什么不能?只有研究可以说明一切。</p>

“试着这么做的价值何在?100万美元?1亿美元?还是10亿美元?</p>

“如果试验失败了,那就会值那么多钱,因为试验的副产品能够带来超过该数目的收益。而如果试验成功了,人类将拥有一个新的世界!”</p>

密立根挺会演讲,而且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很关键。</p>

不过核物理学的大本营显然在欧洲,密立根虽然知道它很重要,自己却不擅长核物理学。</p>

但密立根此时野心勃勃,要赶超欧洲的物理学。</p>

在自由讨论的阶段,密立根和海耳果然找李谕聊起了这件事。</p>

海耳说:“李谕院士,我们准备在美国西部树立一所理工类的标杆级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存在,只是办学水平差了许多。我寻求到了一笔经费,以进行学术方面的大升级,密立根教授同样很有想法。”</p>

“加州理工学院?”李谕问。</p>

海耳说:“是的,多年前我曾带着几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见过院士先生,这所学校非常普通,您还记着真是太好了。”</p>

“当然记得。”李谕笑道。</p>

海耳说:“密立根教授答应一年后调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我们会专门针对物理学研究做经费上的最大支持。那里将会是全美最好的原子物理研究基地。如果院士先生能时不时在去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指导一下,我们将非常荣幸。”</p>

海耳口气不小,不过加州理工后来在原子物理学方面也不弱。</p>

李谕必须提点条件:“加州的中国人很多,如果学校可以多招募一些中国学生,我会慎重考虑。”</p>

海耳立刻答应:“这件事简直太轻松了,只要是有人愿意报考加州理工学院,我们一概欢迎!”</p>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