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1 / 1)

入幕之宾 小忍冬 1299 字 2023-06-01

(),

熙和三年的科举弊案因传言而起,皇帝下令彻查至今,短短数日已有多名举子削籍为民,大小官员革职流放,其中甚者如吏部侍郎陈易父子皆发配充军,终生不得回京。胡石本为春闱榜首,无辜被科举弊案牵连,最终仕途无望,婚约解除,叔父甄益也因此突发急症,没熬几日竟含恨离世,胡石自此消沉,整日闭门不出,饮酒消愁。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殿试的日子接踵而至。往年殿试基本由礼部与翰林院权负责,只需将录取名单禀报给皇帝即可,然而今年皇帝对这场殿试无比重视,不但亲拟了策问试题,甚至还说殿试当日要亲临文华殿巡视,可谓是用心良苦。

科举弊案中有数十位会试上榜者被剥夺了贡士资格,皇帝又不同意在应试的举人中顺延补录,因此今年实际录取的贡士比往年反倒少些。三月初三,当剩下的贡士齐聚文华殿外时,竟莫名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众人在翰林院学士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走进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心中无不百感交集,既有人在为自己的同窗好友错失殿试资格扼腕叹息,也有人在庆幸强手被扳倒后自己名列前茅的可能性更大了。人人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是心潮澎湃。

待贡士们在指定的桌案前坐好后,考官宣读了考场纪律和注意事项,并将廷试卷分发到各人手中。殿试考的虽然只是一道策问,却要结合圣人的理论以及当下的国策来阐明本人的观点,而这对策不仅要针砭时弊,还得迎合皇帝的心思,其中自然还少不了溢美之词,实不可谓之不难。

此次的廷试卷上如是写道,制曰:朕惟古昔帝王之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纲焉,有目焉,必有大纲正而万目举可也……诸学子以待用,其于古今之道,讲之熟矣,朕将亲览焉。

众人一看,便知这策问貌似好答,可真要变成文章落到纸上还真是不容易,于是马上缕清思路,埋头奋笔疾书。

在满室皱眉,发呆,苦思,擦汗的贡士当中,唯有秦环一人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他似乎并不急于提笔做答,而是看着廷试卷上的考题,不慌不忙地打着腹稿,过一会儿又出神地望向对面的槛窗,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眼看着时间缓缓流逝,考场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他却依然神态自若,稳如泰山。

就在众人聚精会神之时,倏忽,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随即便有一声洪亮的嗓音响起:“微臣恭迎圣驾。”原来皇帝已经来到文华殿外,翰林院学士带领大小官员正朝着皇帝拱手行礼。

“不必多礼。”皇帝挥了挥手,指向正在专心答卷的贡士们,示意殿内外千万要保持安静,自己只是过来随意看看罢了。

贡士们考前已被告知,皇帝亲临考场时无需行礼,免得扰乱思路,因此众人只管安心作答,并未分心观望。

皇帝悄无声息地走入文华殿内,轻手轻脚地坐于金漆龙纹宝座之上,将下面贡士们的神态动作尽收眼底。今年的春闱是他即位以来的第一次会试,他对这一批在会试中上榜的贡士是寄予了厚望的,怎料好端端地,却闹出了一场科举弊案,简直是让天下的百姓看了他这个新皇帝的笑话。年纪轻轻,不能服众,只能听凭几个老臣把持朝政……他最怕百姓心中的自己是这个样子,然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他多么想快些改变现状,因此,如今的他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渴望发掘人才,培植亲信。此次殿试,一定要亲自挑选出一批人才来为已所用,他暗暗下了决心,同时,细细打量着座下的贡士们,好奇地猜测着其中哪位人士会拔得头筹,状元及第。

秦环思索良久,悄悄抬头看了眼宝座上的皇帝,今上未及而立,年轻气盛,胸怀大志,正欲施展自己的雄图霸业,却苦于朝堂之上世家林立,朋党相争,时常掣肘,所以才一直求贤若渴,急欲提拔寒门学子,辅佐君王指点江山,开创一番威加海内,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秦环灵机一动,终于提笔写道:臣闻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篇一气呵成,言简意赅,不同于旁人的长篇大论,不消半个时辰,便已经书写完毕。秦环轻舒一口气,默读着纸上的字句,确定无误后,这才放置到一边,等待收卷。

这厢秦环刚放下笔,那厢皇帝的目光便落在了他身上。秦环本就坐在前排,又是最早完成策问的人之一,他居然镇定自若地撑着头闭眼假寐,根本不似旁人那般紧张慌乱,这番异象自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这大殿上的都是文采出众,资质颇高的贡士,想必这位更是人上之人,皇帝不禁多看了秦环几眼,越看便越觉得不一般,虽说此人衣着打扮与旁人无异,看相貌却是面如冠玉,睛如点漆,举止中还透着温文尔雅,实在是让人顿生好感,只可惜现下不便立即召他过来询问一二。

时辰一到,考官逐个收回廷试卷,总之,无论好歹,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不会落榜,只是重新排个名次罢了,想到这儿,众人均是如释重负,面露喜色。

皇帝见状也站起身,和颜悦色地与翰林院学士交谈了几句,便先行离去。翰林院学士率大小官员恭送圣驾之后,这才带着贡士们离开皇宫。

三日后,将于午门外张贴皇榜,公布名次,接下来便是传胪赐宴,行礼题碑。

且说翰林院与礼部批改好试卷后,先内部商议拟定排名,再将其与一甲的对策呈予皇帝过目。谁知皇帝亲力亲为,不仅将一甲二甲的每篇对策部细看一遍,还叫来了礼部尚书与翰林院学士一同评议,要亲自确定最终的名次。

本来礼部商定这状元当属长安人程锦,此人做了一个长篇大论的策问,洋洋洒洒上万言,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从四书五经至治国方略,均面面俱到,只是交予皇帝看后他却不大满意,反倒是对一篇简明扼要的策问大加赞赏。

众臣一听面面相觑,于是斗胆问道:“陛下,这篇策问批判当今时局,言语中略有不敬,为何……”

皇帝摇摇头,照着那篇策问念道:“‘今天下田野辟矣,而贡献供于上者,每至匮矣,学校兴矣,而风俗成于下者,益至浮靡,百姓至今有未富庶,夷狄至今有未宾服。’此言当真无半分虚假,朕自嗣承大统,夙兴夜寐,而今大周初建,根基不稳,人伦不明,风俗不厚,朕每感于此便彻夜难眠。”

皇帝手里还攥着那份廷试卷,仔细观摩着其上的蝇头小楷,由衷赞叹着字体的娟秀圆润却不失英气,说着说着突然话锋一转:“此子相貌如何?”

翰林院学士粟铭会心一笑,缓缓道:“微臣方才还与吴大人商量,这拟定的状元郎程锦相貌平平,一脚微跛,然二甲中有一人不仅排名靠前,而且清秀俊逸,眉目疏朗,简直是白玉无瑕……巧的是,此子恰是陛下所青睐之人。”

原是自大周太祖以来,便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选定的状元郎必须长相俊美,簪花游街之时才能代表了大周的颜面,据说若是有几分瑕疵,负责批卷的考官便会考虑将其换下,择一位貌美的贡士拔上来。

“听粟爱卿一说我对此人倒是越发期待了,”皇帝愈加满意地看着手中的卷子,微笑道,“传胪那日便可一见分晓。”

(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