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连忙端茶倒水,又毫无烟火气地递给了大内总管白花花的银子。
宫里出来的太监才收起了那副训斥的面孔,脸上露出了笑容。
说来也巧,这次来说话的太监,和上次招呼周易入金殿的太监是同一个人,姓吕。
吕公公喝着水,絮絮叨叨地跟周易抱怨。
听了许久,周易才明白:
原来这些天,朱元璋看奏章,几乎每一天都要因为奏疏中的繁文缛节,发几次脾气。
然后看着《古文观止》里面,附录里的白话公文叹气。
朱元璋的心里面,更愿意看这种用白话写的公文,明白、实用、简明、流畅。
而不是花团锦簇,没什么内容。
不知今天朱元璋动了什么念头,到太学视察,才发现周易根本就没有去报道上班。
朱元璋这才差遣吕公公,到周易这里,要个说法。
周易听完,心中暗道,当了官儿,就不能明目张胆地去秦淮河畔了。
刚那了秦淮河畔的超级,这谁当官儿啊。
嘴上却是解释:
“第二天曾去拜访吏部,不想吏部并没有接到这个命令。”
周易没有说谎,他的确是在朱元璋召对的第二天,就去吏部报了到。
而且被吏部轮值的官员,一通冷嘲热讽,打了回来。
不过,这是周易预想之中的事情。
因为这就是周易精心挑选过的日子。
洪武十年,不同于洪武后期。
胡惟庸还是当朝宰相,统领六部。
皇帝的命令,传达到六部执行层,有个一两天的耽搁,是现实情况。
周易心里面想着,报了到,不要他,不论怎样,都和朱元璋有个交待。
至于朱元璋会不会偏袒吏部?
周易相信,在某种意义上,朱元璋更愿意相信,这种政治体制下,吏部的无能。
吕公公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吕公公对各个衙门口门难进、脸难看的事情是深有体会。
远不如周易的观止堂,说话又好听。
“咱带你一起去吏部。”
“不劳吕公公费心。”
“都是为皇爷办事,何必见外?”
……
周易和吕公公客气了一番,终究还是以周易和吕公公从观止堂出来,同坐一辆马车结束。
周易在去往吏部的途中,心中感叹:
朱元璋治下的太监,远没有明朝中后期的权势,真的就只是一个跑腿办事儿的公公。
做得车架甚至是马车,而非人力抬的轿子。
和明朝中后期,太监出行,十几人抬的轿子比,简直判若云泥。
吏部。
周易站在门外,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来了朱元璋对吏部职能的划分:
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法、封勋、考课之政。
内设司局有三:一曰总部,掌文选;二曰司勋部,掌官制;三曰考功部,掌考核。
白话来说,就是吏部掌握着天下官吏的人事权。
吏部下细分总部、司勋部和考功部。
分别掌管文职官员的选拔、封爵、考察。
是六部中,排名第一的部门。
周易站在吏部门口。
吕公公却是坐在车上,不下来,让周易自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