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图的威望、并且还是科举的大力推动者,没有这道程序,也没人会觉得他们考上一甲和白图无关、更不算将名器假手于人。
然而未来其他楚王,如果混不下去的话,至少保留这个节目,也算是能保持超然地位。
七天之中,金陵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关于各部前三的猜测以及八卦。
而白图不仅没有制止,反而极力宣传,甚至暗中推波助澜——关心下科举,总比关心楚王和夏侯夫人的八卦来得好!
至于最终结果,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反差之下折了“科举”的声势?
白图对此倒不是很担心,因为是第一次科举,仅是白图知道的,就有法正、费祎这些“名人”参加,甚至诸葛瑾、孟建、石韬……这些理论上已经被征辟的年轻士子,也出于支持楚国政策、亦或是借第一次科举镀金的目的,而主动参加。
因此这第一届科举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时间将给出最好的证明。
甚至各部一些胸怀大志、不得施展的基层官吏,也期望重新参加科举,希望能够一举大放光彩,获得更高的起点。
最后白图不得不规定,民间参加科举不限年龄,但已经出仕的官员,必须三十岁以下才能重新参加科举,三十岁以上的老老实实工作!
实际上这次参加科举的士子,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甚至更加年少,尤其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些,更是集中在这一年龄段。
上了些年纪的,真有盛名在身的话,不少已经被征辟,其他人也有些抵触用这种形同“竞技”的方式来求官,有种上赶着的感觉,哪怕心里真的急得要命,也终究要顾忌些“名士包袱”。
毕竟这是第一次科举,大家还不习惯……
相比之下,年轻人、或者说是青壮,就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顾虑。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比如徐庶就一门心思的扎在工部,与庞统一同为新军械做战术方面的扩展,而且他的起点,本来就不比科举一甲要低,没有凑这个热闹。
……
在科举之前,其他各方使者,也都在刘晔处,得以品鉴楚国板甲,不过刘晔以这些板甲是送给夏侯将军的礼物为由,拒绝了所有人想要带一件回去慢慢查验的请求,更不会将马钧的判断,主动分享给他们。
不过科举之后,其他使者也都纷纷和礼部洽谈,希望能在交易门类中,增添“板甲”一项。
礼部最终也“羞嗒嗒”的暗示这可是我们楚国最先进的装备、陆地最强军备,你们想买它?得加钱……
chengjisan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