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六亲不认,别惹我(2 / 2)

“她心中有悔,悔不该和嫪毐陷得如此之深。”

“她心中有恨,恨儿子嬴政太绝情,不仅杀了两个弟弟,还将自己囚禁。”

不过,她心中那时候最多的是绝望吧,因为她什么都没有了,连嬴政这个一手带大的儿子——秦国的王,都失去了。”

独孤伽罗:从罪行上讲,赵姬的确有罪,正是因为她没有原则地宠爱嫪毐,才使得嫪毐一步步做大,最后产生取秦王而代之的野心,也最终造成了“蕲年宫之变“,可说到底她是你的母亲。

杨坚:皇后,这又何尝不是在杀鸡儆猴呢?这是做给别人看的吧!

朱元璋:从伦理上讲,嬴政是不能这样处罚赵姬,毕竟,赵姬是他的生母,咱们古人注重孝道,甚于注重一切,赢政囚禁母亲的行为可称为大不孝和大逆不道了,可以轻罚,为什么重罚,为了这个天下,赵姬的处罚就是给天下人看的。

刘彻:秦始皇的做法我认同,非常认同,当皇上哪一个又是没野心的?

从秦始皇当时所拥有的权力来讲,他既可以处罚母亲,也可以不处罚,既可以处罚得重一些,也可以处罚得轻一些,这是他作为秦王的特权,谁也不能干涉。所以,嬴政完全可以选择不处罚赵姬,或者处罚得轻一些,可是他选择了重罚,因为牵扯了政治。

李治:始皇要一统天下,而且要尽快完成,那他就必须在秦国实行集权制,让整个朝堂都听命于他,不能有反对者,更不能有反叛者,如果有,他就要六亲不认,一律消灭,当时他把母亲幽禁,何尝不是在传达一个声音:我可以六亲不认,别惹我。

“没有野心的皇帝,他不会是好皇帝,大家说得也没错,囚禁赵姬来说,何尝没有政治问题,所以,他是让母亲赵姬做了一个榜样。”

“而结合嬴政刚刚亲政的背景看,更能证明这一点,为何又要放开呢,要找真实原因,应该从一个人身上可以找到,那就要说说茅焦这位大人。”

“据《说苑·正谏》记载,先后有27个敢谏之士去劝谏嬴政,要他将母亲接回,嬴政不仅不听,还将这27人杀死。”

“若干年后,有个叫茅焦的客卿去劝谏,因为几句话说到了嬴政的心坎上,才使得秦王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亲。”

“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朝中大臣们,绝大多数是不同意赢政囚禁母亲的。”

“不管这28谏士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它都证明了大臣们觉得嬴政囚禁母亲是过分之举。”

“那么,嬴政为什么要坚持这种过分之举呢?难道他真的是个不孝之人吗?”

“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恶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这是茅焦当时劝陛下的一句话。”

“这段话仔细地捋一捋,它的逻辑是,囚禁母亲留恶名,天下诸侯会极力反对有这种恶名的君王—,将影响统一大业的完成。”

“最终落实到一句话“统一大业”,可见,秦王嬴政把统一大业当成了一等一的大事,其它任何事情都没有这件事重要,包括他的母亲。”

“就是因为囚禁母亲影响了他的统一大业,他才收回成命,迎回母亲,成全了自己的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