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帝御奉天殿(2 / 2)

红楼襄王 飞花逐叶 3148 字 16天前

视百官如家奴,治朝政如私产,用军队为爪牙,待外邦如鱼肉……</p>

虽是年少继位,却有安邦定国之功,得到军队上下一致效忠,这样的皇帝无人敢轻视。</p>

尤其是这年少继位,让群臣想到了一位故人。</p>

今年皇帝二十五,当年唐太宗继位二十八,两个人起家的经历也类似,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联想。</p>

太宗已降,大批帝王自比唐太宗,但都是往蹭流量给自己贴金,但眼前这位年轻皇帝,或许真有可能开创如太宗那般伟业。</p>

官员们思绪发散得很开,而此刻奉天殿内四三层阁楼上,宝钗与黛玉并肩而立,平静看着外面的盛况。</p>

她们这里站得足够高,所以视线非常之好,而且不容易被人发现。</p>

依照制度来说,她二人不能出现在此,可宝钗乃是中宫皇后,她愿意来也就来了。</p>

“宝姐姐,咱们这样……只怕是不太好!”黛玉有些犯难。</p>

她没想到自己都已经做皇妃了,还会干出这样出格的事情,而且还是跟着皇后一起。</p>

这里可是奉天殿啊,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奉天殿……黛玉心中难以平静。</p>

手扶栏杆,宝钗微微笑道“只要没人说出去,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即便说出去了,又能如何?”</p>

“可你毕竟是皇后,母仪天下的皇后,总是该……”</p>

“妹妹啊,从王妃到如今这皇后,你可知我经历了多少风浪?”</p>

“平日你见我,总是处置人情往来,亦或是接见各府贵妇,最繁琐的便是管理一府之账目!”</p>

“但你可知除了这些,我还要细致了解某人品性立场,并以此用人罢人乃至杀人!”</p>

听着宝钗的自述,黛玉没有再插话,她知道这十年王妃之路,眼前这位姐姐确实走得不易。</p>

“我常劝他,狠辣事做得多了,也不能忘了自己是个人,多少保留些人性!”</p>

说到这里,宝钗叹了口气:“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真就会让人随心所欲,完全不顾忌旁人感受!”</p>

转过头来,宝钗面露微笑,看起来非常和煦。</p>

“所以林妹妹,不必提醒我是皇后,让我多像个人好么?”</p>

黛玉点了点头,她知道这是心里话,是非贴心之人不能说的话。</p>

“宝姐姐,这些年可苦了你!”黛玉面带忧色。</p>

宝钗笑容依旧,再度看向广场方向,说道:“比起那些死了的人,我这也算不得什么,说起来……还有些矫情!”</p>

看着宝钗的背影,黛玉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然后也看向了广场方向。</p>

“宝姐姐,他来了!”</p>

黛玉口中的他,便是指被抬上丹陛的朱景洪,此刻他的辇轿已经落下。</p>

在司礼监两位秉笔太监搀扶下,朱景洪手持大圭下了辇轿,左右是跪伏于地的宗王和文武重臣。</p>

徐徐往前走去,冕旒摇晃之间,御座已近在眼前。</p>

最终,朱景洪坐上了皇帝宝座,左右则是内廷诸监掌印或掌司太监。</p>

这时,一名礼官手捧诏书,来到朱景洪面前跪下叩拜。</p>

“微臣礼部侍郎崔裕,叩请颁诏!”</p>

“可!”朱景洪肃然道。</p>

随着朱景洪话音落下,礼官随即起身来到丹陛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徐徐展开了诏书。</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p>

“惟我皇明,诞受天命,为天下民物之主……”</p>

“皇考嗣统逾二十年,深仁至德,泽被海内,治化之盛,在古罕闻……”</p>

“悯念民穷,励精新政,访求利弊,大有兴革,纶音未布,遽至弥留,叩天吁地无所逮及,天下之恸矧予一人……”</p>

“亲承遗命,谓主器不可久虚,而宗亲、文武群臣、军民耆老累笺劝进,拒之至再,情益恳切,永惟宗社重寄不敢固辞……”</p>

“谨于今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p>

“顾国家创造之难,眇躬负荷之重,惟祖宗开创之训是遵,惟皇考未尽之政是守,康我兆民登于至治!”</p>

“其以明年为乾盛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p>

诏书念到这里就结束了,完整版的大诏令非常长,一会儿将会在大明门宣读,并随之传发各省、府、县,以及各藩属部盟。</p>

到这里,登极仪已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全程朱景洪都是那副淡漠表情,让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p>

此刻,诸王百官在礼官引领下,此刻皆面奉天殿而立。</p>

“拜……”</p>

随着礼官一声高呼,诸王和勋贵大臣再度跪地,而后向宝座上的朱景洪叩拜。</p>

“兴……”</p>

众臣于是起身站定,等待着礼官的下一步指引导。紧接着只听礼官喊道:“拜!”</p>

“兴……”</p>

一共是五拜五叩头,整个过程将近两分钟。</p>

大殿宝座上,朱景洪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叩拜行礼之臣。</p>

他本以为,自己已看透了一些,不会有情绪波动,可此情此景还是让他心潮澎湃。</p>

众臣拜毕,内阁首辅赵玉山在礼官引导下,来到宝座前御阶下站定,在其身后还跟着次辅郑志清。</p>

“跪!”</p>

老迈的赵玉山徐徐跪下,刚刚起身的百官们便再度跪下,内阁次辅郑志清手捧托盘,徐徐来到赵玉山身侧跪下。</p>

托盘上放着个明黄色锦缎包裹的盒子,礼官上前将盒子打开后,里面静放着一方宝玺。</p>

此玺四寸见方,上纽交五龙,缺一角由金补足,不出意外这便是传国玉玺。</p>

这东西朱景洪做太子时就看过,当时还问过老头儿是不是赝品,得到的回答是屁股上挨了一脚。</p>

礼官小心翼翼取出宝玺,而后跪下递给了赵玉山。</p>

传国玉玺具有象征意义,平时并不担负用印之职,所以大臣们基本没机会接触到。</p>

接过宝玺的赵玉山,此刻心情也是无比激动。</p>

往前膝行三步后,他来到了朱景洪的御座旁,而后托举宝玺高于头顶。</p>

“皇帝进登大位,臣等谨上玉玺!”</p>

内阁首辅次辅,代表百官群臣,向皇帝进呈玉玺。</p>

不需要朱景洪动作,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吕通,端着锦盒走下了御阶。</p>

与赵玉山相对而跪,待赵玉山将宝玺放入锦盒,吕通便起身沿御阶返回宝座,将宝玺放置于朱景洪面前大案上。</p>

“拜……”礼官的声音响起。</p>

听到礼官的招呼,众臣再度叩拜,一连三次之后,礼官却并未叫起。</p>

几息之后,只听朱景洪道:“平身!”</p>

下一刻,众礼官方高呼“平身”,</p>

最主要的仪式结束,接下来又折腾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奉天殿的登极仪才宣告结束。</p>

接下来,朱景洪将去更衣,换上十二章纹十二团龙衮服,于崇政殿接受重臣和列国使臣朝拜。</p>

到此,今日之登极仪才算结束,传承三百余年的大明朝,迎来了第十六代皇帝。</p>

(本章完)</p>

(/12824/12824373/113319663.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