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破家值万贯。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孙家再穷,也是孙大忽悠母子的家。
朱大妹和刘氏去她家后,肯定是不安好心。
家里仓房里过冬的粮食,不能动,那是留着冬天活命用的。
万一朱大妹和刘氏,把她们母子俩过冬的口粮祸害了,到了冬天,又冷又冻,她可没地方哭去。
压箱底的银子,是她的命根子,更是她的棺材本!
可不能让刘氏和朱大妹摸去。
再说了,孙大忽悠屁股要开花,趴在床上龇牙咧嘴。
儿子还在家,她压根没打算在朱家待太久。
本就是想要挟吓唬朱家人,没想到,朱家人不上套,反过来,将她一军。
孙大忽悠娘没读过几年书,不知道何为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但她心里清楚,绝不能让朱家人去她家折腾。
“我回去,我回去还不行嘛!你们不许去我家。”
想明白后,孙大忽悠娘手忙脚乱从地上爬起来,慌不择路地往回跑。
瞧见孙大忽悠娘慌不择路的背影,朱家人忍不住哄笑。
端方持重的宋公子,手里拿着包子,见到如此场面,也忍俊不禁地露出笑容。
果然应了那句俗话,恶人自有恶人磨。
理,是和人讲的,对畜生和无赖没用。
见状,喜妹掉头,回到茅草屋内,把孙大忽悠娘离开的消息,告诉吴翠翠。
吴翠翠躺了两天,感觉自己的四肢都要退化了。
吃过饭,宋公子进屋,和吴翠翠告别。
吴翠翠让朱老五跟着一起去镇上。
朱老五不答应,“娘,家里的事还没完,我不能回去,你就让我留下吧。”
吴翠翠道:“你留下来也是无济于事,放心吧,这么多人在家,不差你一个,秋闱在即,你和宋公子不能落下功课。读书才是正事。”
朱老五反驳,一再表示自己想要留下,和家人一起共度难关。
吴翠翠坚决反对,“宋公子,你带上我家老五回镇上,路上有个伴,彼此照应着。”
宋公子得令,“婶子,那我们就先走了。”
说完,拉着朱老五的胳膊出门走人。
刘氏准备了两大包袱,交给两人,“过两天,天就亮了,这是衣裳,娘让我准备的,你们都有份。”
“还有这盒点心,都是家里做的,用料干净,晚上读书饿了,吃两块,填填肚子。”
“包袱里面,我塞了两个钱袋子,也是娘让我给你们的。”
算是零花钱。
朱老五原本不开心,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娘不留他多住几天。
知道娘心里有他,让嫂子给他准备了这么多东西后,立即开心地咧嘴笑,美滋滋道:“有娘惦记真好。”
宋公子伸出双手,去接包袱,心中五味杂陈,眼神沉重地看向刘氏,感激道:“有劳婶子和嫂子费心了。”
刘氏摆手,笑道:“没事,没事,你们读书人辛苦,好好念书,比啥都强。”
她没念过书,打心眼里地看重读书人。
宋公子和老五交好,对彼此知根知底的,兄弟俩将来一起走仕途,也能相互扶持,同患难,共甘苦。
如此想来,她们对宋公子的这些小恩小惠,算不得什么。
告别朱家众人后,两人提着沉甸甸的包袱,走在路上。
路过昨天埋尸体的地方时,俩人选择性忘记,说笑着走过。
来到镇上后。
“温玉,你先回学堂,我去大牢见人。”
朱老五知道宋公子要见谁,伸手接过对方手里的包袱,挤出一抹笑意道:“早去早回,我回学堂等你。”
“好。”
两人告别后,一个向东,一个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