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大忽悠(1 / 2)

逐鹿南北朝 何昊远 1766 字 2023-10-02

如果说杨禹的话还比较含蓄,那么谢晦的九锡论一出,就使得在座的所有人不得不表态了。

而王修等人此时悄悄望向孔靖,孔靖已年近七旬,是在座诸人中年纪最大的,而且他与刘裕私交甚厚,北伐前本已致仕,一听说刘裕要北伐,又主动请缨跟随出征,刘裕亦欣然任命其为太尉军谘祭酒、后将军,对他的敬重可见一般。

孔靖抚着花白的胡须,深深地看了谢晦一眼,才对刘裕说道:“太尉天赋异禀,精贯朝日,气凌霄汉,资质非常人可及也,所谓花甲之年,大可不必放在心上;至于备九锡,以太尉之丰功伟绩,自然是当之无愧。”

孔靖的话虽然比较保守,但也等于是明确表态了,见孔靖也如此,王弘也便跟着说道:“自桓玄篡逆以来,太尉大歼群慝,再造晋室,内平叛乱,导德明刑,外灭诸胡,申威龙漠,眼下更是一举扫荡中原,克复旧京,以太尉不世之功,朝廷确应显答群望,允崇盛典。”

王弘与谢晦,一个出身琅琊王氏,一个出身陈郡谢氏,正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这可一点没夸张,可以说没有王谢两家,就没有东晋百年历史。

虽然现在王谢两家已不复王导谢安在世之时的权势,但仍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而王弘与谢晦又是王谢两家年轻一辈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表态,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在座的其余人等自然是纷纷跟进。

刘裕对此没有表态,这样的事,他自然不好开口表态,众人议论完之后,刘裕不作可否,轻轻挥了挥衣袖,示意大家先退下,自己拿起案上文牍继续看了起来。

上午退出大堂之后,杨禹表面镇定,但难免提着份心事,他那番话虽然是实话,但也正因为是实话,所以才有巨大的震撼力,谁也不敢保证刘裕不会炸毛啊。

直到临近黄昏,刘裕的近卫白直队亲兵出现,带杨禹单独去见刘裕,杨禹的心才真正落到实处。

仍是那座大堂,此刻只有刘裕一人在坐,西斜的夕阳从卷起帘子的窗户照进来,正好照在刘裕面前的长案上,正常情况下难以看到的细小尘埃在光线中飘动着。

静坐于光线之后的刘裕让人看不太清楚,仿佛间,杨禹感觉他就像一只隐伏于光线之后的猛虎。

杨禹见礼之后,静待刘裕发话,他注意到刘裕桌上文书的字都写比较大,据说这是刘穆之给他的建议;

刘裕贫寒出身,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字写得不好,刘裕担心会受到手下官员耻笑,刘穆之就对他说,刘公您就把字往大里写,这字一大,自然就有了气势。

看来刘裕真是采纳的刘穆之的建议。杨禹没有耻笑刘裕的意思,但想想刘穆之的建议,还是忍不住为之莞尔。

刘裕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以拇指轻轻搓着中指说道:“我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人。”

“杨禹不敢,杨禹今日句句皆是大实话。”

刘裕面色平静地看着他,但那久居上位者自然形成的气势,却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不过由于他的大字,杨禹感觉这种压迫感小了些。

刘裕放下手,中指在桌上轻轻点了几下,徐徐道:“眼下这局势,此番若能灭秦,关中仍若孤悬于外,加上拓跋鲜卑盘踞河北,威胁中原,然朝中百事纷繁,届时我或许真难以久留关中,然关中人心未定,群狼环伺,你说说,届时如何才能守住关中”

杨禹想了想,还是实话实说道:“若关中人心未定,太尉便行班师,在下以为要守住关中……不易。”

刘裕没有什么表示,显然在等杨禹的后话,杨禹只得说道:“除非太尉能力主迁都洛阳,才足以震慑群狼。”

“迁都洛阳”刘裕喃喃而语,迁都洛阳毫无疑问非常利于稳住关中,而且,建康偏于江南,要想继续进取,一统天下,迁都洛阳更是非常必要的。

但问题是这百余年来,中原历经战乱,民生凋零,洛阳城几经战火,损毁严重;加上黄河以北已为鲜卑所有,鲜卑大军如巨石悬顶,此时要迁都洛阳,阻力太大了。

“要迁都洛阳,阻力巨大是必然的,但于太尉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个扫净屋子再请客的机会”

“嗯说说。”

“江南为豪门望族共治已百年,这些豪门望族盘根错节,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太尉也难免处处受其掣肘,太尉要想大有作为,最好是先跳出这张大网,这便是迁都洛阳。当然了,中原历经战火,民生凋零这是事实,所以在下建议在迁都洛阳之前,开挖一条大运河。”

“大运河”刘裕有些跟不上杨禹的思维,他若有所思地望向杨禹。

杨禹点头道:“没错,就是大运河。此次太尉北伐,前军已下洛阳,而太尉的后勤粮草因河道阻塞,还在彭城未动,若此时有一条通畅的大运河,何至于此所以在下建议开挖一条大运河,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南方的资源输送过来,到时要迁都洛阳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将来要对付最大的劲敌拓跋鲜卑,还可以把大运河继续往北延伸,沟通海河后直达幽州,太尉您试想一下,届时,我华夏大地最精华的部分,皆可通过运河连为一体,商贸流通,物资往来,兵力投送,何其便利索虏狄夷,何足道哉皇皇盛世还会远吗”

杨禹描绘的这些景象,对刘裕来说倒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因为就在眼下,他手下大将王仲德正在忙着疏通河道,以便能让他的大军及后勤粮草能由水路进入黄河。

只是王仲德疏浚河道主要是为了这次北伐服务,而杨禹关于大运河的想法,已上升到了千年大计,关系到整个华夏未来福祉的高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