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提前筹备预防</p>
陈青兕在李治心中的地位越发重要。</p>
现在的他,几乎只要向上禀报,都能在第一时间得见。</p>
偶尔遇到李治正在跟宰相们处理事情,也会让内侍将他请到偏殿,备上茶水点心等候,俨然是亲信近臣的待遇。</p>
这天不巧,李治正在与宰相们商议事情。</p>
陈青兕在偏殿尝着宫里的糕点,想着科举的事情,等了大约半个时辰,才得到了李治的传召。</p>
李治显然刚刚处理完其他事务,脸色有些疲惫。</p>
但面对陈青兕,他还是强行提着精神,笑着让他入座。</p>
陈青兕回礼在一旁的席子上坐下。</p>
陈青兕知道李治的务实的风格,没有多说别的话,将统计的人数,如实汇报。</p>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喜意,惊讶道:“果真有这个数?”</p>
两万人考生!</p>
在后世人眼中两万或许不多,后世每年的高考人数,是两万的百倍千百。</p>
然而在这个时代就是天文数字。</p>
要知道现在距隋末大动乱结束不过四十年,整个大唐人口也不过四百万户。</p>
科举还在萌芽阶段,即便是宋朝,科举大兴的时代,初期考生都不及此刻。</p>
李治有些兴奋,真有这个数量,岂不是意味着他能很快的摆脱关东士族?</p>
但兴奋过后,又觉得数字太虚。</p>
两万,实在太多。</p>
李治沉吟片刻道:“会不会有问题?记录不实?”</p>
陈青兕摇头道:“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许多旨意都亲自下达过问。地方官员不敢乱来,记录不会有假,只是制度上有所欠缺,这是臣的忽视。”</p>
科举制度是隋朝诞生的,这毋庸置疑。</p>
但为何后世人多有说法,将科举制度的源头定格为唐朝,便在于隋朝的科举开了历史的倒车。</p>
科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南朝齐时,就有了秀才科策试的说法,“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将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p>
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形成了考试取士之风气,甚至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p>
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整合了前朝的经验制度,创出了科举。然后隋炀帝杨广分科目而举士人,弄出了进士科。</p>
所以科举制度由隋朝诞生,有事实依据。</p>
可隋朝的科举将最精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核心给丢弃了,成为了一项取悦官僚系统的制度,只有得到一定级别高官的举荐才能参加科考,也不是规定时间考试。是皇帝心血来潮,兴致一来,说一句“今日风和日丽,宜办科举。”然后庙堂大员你举荐几个人,我举荐几个人,将人选一凑合,选个时间考试,挑出拔尖的人入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