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中国东印度公司(2 / 2)

朱怡炅与沙俄始终这般强硬宣战,既是看上了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也是在巩固北疆的边防。</p>

&lt;div class=&quot;contentadv&quot;&gt; 不把战线推到叶尼塞河,贝加尔湖流域就不得安宁,因为贝加尔湖与叶尼塞河是相通的,哥萨克随时都能从叶尼塞河坐船,向东袭击大明的北海都护府。</p>

而且,叶尼塞河的发源地在漠北的大西北地区,大明只有完全控制了这里,才能将漠北、北海地区全部连成一片。</p>

……</p>

就在今年,朝廷对外打大仗,在南边的沿海省份。</p>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公司”,在闽粤沿海城市诞生了。</p>

虽说朝廷对于“公司”早有规定,各大商业繁荣的城镇,都有那么几家“公司”登记在册,但这种“公司”说白了就是商号的官方套皮,主要也是方便朝廷管制。</p>

而今年在沿海成立的“中国公司”却不同,原来的“公司”普遍都是一家一姓,多为曾经的大地主被分田析产以后,重新集资投入商业。</p>

但很难摆脱商号的性质,即便曾经联手抱团,又被朝廷拆分的“扬州商帮”,他们其实也算不上公司,就是一群大商人联起手来搞垄断贸易而已。</p>

可现在这个“公司”不同,它由海商为主体业务,并且无数小海商聚集集资,甚至从中成立了股份和股票的概念。</p>

不要觉得很超前,因为这已经是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都在玩的东西了。</p>

中国商人跑商这么久,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公司的那一套。</p>

大明开海二十余年,螃蟹基本都快被各家瓜分的差不多,就算此前彻查海关,也只是稍微撕开了一道口子,并且漏出来的残羹剩饭,能抢到嘴的也多为内地豪富。</p>

沿海的小海商依旧很惨,即便朝廷也没有办法管制。</p>

在开海的前十年,那些大海商也很老实,没有做的太过分,但后面越来越多海商结成暗盟,排挤垄断海上市场。</p>

那些被挤兑的小海商,自然也不是泥捏的,能在海上跑生活的,能有几个好相与的。</p>

这些人争不过大海商,一部分跟着去了万里之外的殷洲航道,成功在殷洲闯出了一片市场。</p>

还有一部分,继续在亚洲这里苟延残喘,今年终于有个广东商人受不了了,他不想去殷洲风投,现在去也来不及了,殷洲市场已经有些饱和。</p>

那就索性干一票大的,正好他有个荷兰人好友。</p>

对方告诉了他,欧洲东印度公司的运行模式,还有里面的注意要领。</p>

总结就一句话,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p>

与合伙跑商不同,要真正的投入资金,不能中途退出,否则资金全部归入公司账目。</p>

当广东地方官,忧心忡忡将这个消息上奏南京,朱怡炅看到后先是惊讶,随即提笔批复:“正常登记即可,无需过多干涉。”</p>

欧洲都能搞股份制东印度公司,那中国自然也能搞个中国版“东印度公司”。</p>

就看这些商人能搞成什么样子了,是赔是赚全看他们自己。</p>

当然,欧洲人的东印度公司,是可以买卖奴隶,打仗占领土地的,这些在中国肯定不行,最多就是官方支持下对外藩进行商品倾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