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有一句名言:“笨蛋!是经济!”</p>
经济对一个社会的塑造是根本性的,是润物细无声,是全方位无死角。</p>
没说的,将来肯定要带货。</p>
裴妃当年夏天穿葛布,邵勋眼睛都直了,手伸进去揉捏摩挲许久才恋恋不舍地放开。</p>
这个布产量极少,且因为战争的关系,商业来往不便,便是富户也买不到多少——本来还有弋阳、安丰二郡进贡少许葛布,现在没了。</p>
最赚钱的东西,永远是大众消费品,即每个人都会用到的东西,最好还是消耗品。</p>
这种东西惠及的人群还比较大,对社会塑造更彻底。</p>
邵勋想过,他其实不太能控制南方庄园生产什么东西。只能尽力去做,能有什么效果全看天意。</p>
而且,商业上还有许多阻碍。</p>
在他的计划中,北方是消费市场,那么就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消费人群。</p>
就初期而言,府兵、募兵、官吏、胡酋、商人、士族及其家人是最合适的对象。</p>
长期来看,特么的还是这些人!</p>
另外,货币的匮乏很成问题。</p>
你拿什么当一般等价物?绢帛、粮食不耐久放,从品质上会慢慢贬值,不如贵金属远甚。</p>
人家可能卖出一部分商品以后就收手了,因为收了太多绢帛、粮食,不想收了,除非你通过政策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花出去,比如再卖一部分地给他们建庄园。</p>
一个儿子一个庄园。</p>
慕容廆的哥哥一生都能生六十多个儿子,一个人创造了一个部落,庄园主们应该也没啥问题吧,只要不服散,生育能力还在,应该还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p>
如果服散,那就难说了,反正就邵勋所知而言,王敦就服散,以至于他帮了王敦很多。</p>
最后是交通运输的问题。</p>
这个只能靠水运。如果真能南北大规模通商,那么徐州、汴梁一定可以成为经济重镇。</p>
其实,以上都只是最好的预计。</p>
最可能的现实是,一大帮北方士人带着部曲南下,辛苦开荒之后,又搞自给自足那一套,除了清谈聚会、游山玩水之外,基本不对外交流,圈地自萌,自生自灭。</p>
只能往好的方面想了,至少这样也算成功了一半。</p>
世间之事,就没有简单的。</p>
五月十一,大会进入第二天,邵勋没有出场,因为他发现一切尽在掌握中,没必要亲自下场讨论了,只让人抄录一份“会议纪要”。</p>
但他没有闲着,找了庾琛私下里会谈。</p>
“梁奴,愣着作甚?快向你外翁行礼。”邵勋推了一把儿子,道:“今日这里只有家人。”</p>
九岁的梁奴立刻行礼,道:“见过外翁。”</p>
庾琛回了一礼,然后仔仔细细看着外孙,眼中饱含着复杂的情绪。</p>
“今日如何?”邵勋问道。</p>
“其实,正如你所想,而今所争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庾琛说道。</p>
所谓“细枝末节”,不过是什么时候会在梁国以外度田?什么时候南征?去南方建庄园有什么来自朝廷方面的支持?比如免税之类的。</p>
能争论这个,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p>
“杀!”远处响起了冲天的杀声。</p>
邵、庾二人都知道,那是府兵在与银枪军讲武,演练攻防套路。</p>
这其实也是一种“细枝末节”,邵勋从第一天就开始玩了,人为施加压力。</p>
“有没有人不满?”他问道。</p>
庾琛看了他一眼,这还用问么?当然有不满,且还很多,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敢跳出来罢了。</p>
第一天搞了个王宠出来,结果有武人威胁要将他沉河。</p>
胡人、寒素士人也连番驳斥他,其他人看在眼里,自然不敢公然反对了。</p>
但他们不说话,不代表赞成,其实是一种沉默的抗拒。</p>
至于说用道理说服他们,形成共识,那简直傻得可爱。</p>
在利益面前,无理还要搅三分,何况士人并不是完全理亏。</p>
退一万步讲,就算理亏又怎样?如果你不用武人施加压力,真的光明磊落和人家辩经,辩到最后就是王宠那样:我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 在触动灵魂的利益方面,就不存在道理了,也不存在对错,更不存在共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