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的学堂书院,会把秀才学子和童生学子分开,形成不同的班。
可在草堂,杜元亭一视同仁,并不区别对待。
由此可见,草堂确实不那么规范。
对此,五名学子心中自有看法。
这些看法会在同窗相处之际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或不满、或挤兑、或埋怨……
好比一向话多的苏元武,他早对学识基础较为薄弱的陈铮有些意见。
不过当下,却有所改观了。
至于他是不是真得全心全意替夫子的颜面着想,是不是希望陈铮能在诗会上大出风头,另做别论。
陈铮性子变得沉静,自有自己的立场和考虑。
在杜元亭的带领下,六人上山,拾级而上,走过曲折而铺设整齐的青石板路,不用多久,来到半山腰间。
此地开辟出一个大场子,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各大学院学堂的师长学员们汇聚于此,准备进行第二关的考核。
到了这一关,再不能提携,即使拥有秀才功名者,也需要写出合格的主题之作,才能继续往上了。
写不出的,唯有止步于此。
场边四周,有着诸多的亭廊,石桌石凳等,一应俱全,吃喝全有。
从半山观望风景,赏月,也颇为不错。
而关于山顶的动态,当谁谁写出了什么佳作,会在第一时间由专人抄录下来,让大伙儿传诵欣赏。
大抵便是这样的章程。
了解过后,杜元亭默然了。
虽然颇为看不惯,甚至痛斥那些家伙把一个中秋诗会玩出花来,但对方的组织性明显是严谨的,也给诗会带来全然一新的感觉,增添了诸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二关的考核,设立了两个主题,“花”和“雪”合在一起了,体裁限制并不严格。
也就是说,只要写出与两者有关的作品,水平差不多的,便能过关。
不过有两条规则。
一条是时间,闯关者需在亥时之前提交,超过了就没机会了;
一条是不能用旧作,作品新旧的评定标准,为是否流传出来了;
至于剽窃抄袭那些,更不用多说,直接打回,甚至人人得而骂之。还会被记上黑名单,成为过街老鼠,以后都没法抬得起头了。
其实“风花雪月”,皆为老生常谈,但凡写过诗词的,都会以它们为题材写出来过,有相关的创作经验。
因此,即使不能用旧作,临场发挥,基本都能写出一首来,主要是看水平如何。
苏元武心中窃喜,他去年写过一首《咏雪》,一直在反复推敲,修改,至今未曾拿出来过,主要也是因为个人没有名气,也就没有流传的渠道。
那么按照诗会规则的标准,这首诗不算旧作,可以拿出去闯关。
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但一会之后,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没想到要求这么高,负责把关审阅的老头子只看一遍,立刻就否定了,提笔划上个叉叉。
杜元亭背负双手,看向陈铮,饶有兴趣地问:“陈铮,这一关,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