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李世民:天策上将,一战擒两王(2 / 2)

基础军队建设,乃国家之根本。</p>

名将奇谋,犹如锦上添花。</p>

若无坚实之基,何以承托万丈高楼?</p>

此刻,朱棣低声喃喃:</p>

“霍去病长驱两千里,所向披靡,封狼屈胥,匈奴溃败,从此漠南无王庭。”</p>

是啊,华夏史书中记载的也都是名将的功劳。</p>

其实,背后跟随霍去病一起千里奔袭的士兵也同样功不可没。</p>

那或许漠北之战,按后世的宣传思路,会这样写:</p>

“汉家儿郎,千里奔袭,誓破匈奴。”</p>

“将士皆奋勇,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p>

“是役也,大汉将士,以血肉之躯,筑铜墙铁壁,捍卫疆土,保我汉家安宁。”</p>

......</p>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华夏古代的史学家们多采用第二种叙事方式。】</p>

【例如:“李世民用兵如神,一战擒两王,从此唐兴”。】</p>

【这样的宣传叙述,淡化了战争中军队的训练、后勤、组织这些概念和作用。】</p>

【只有将领个人的行为和战争结果,暗示听众不自觉的将二者联系起来,把将领行为作为战果直接的唯一的原因。】</p>

【这就是塑造名将形象的最有效的叙事方式。】</p>

......</p>

嬴政闻言,陷入了沉思。</p>

所以,当战争的细节越多,名将就越不“名”。</p>

而当战争的细节被削减,名将越“名”。</p>

这就是两种叙事方式的区别。</p>

针对不同的需求,各有千秋。</p>

......</p>

听到天幕点到自己了,李世民有些开心。</p>

这说的是虎牢关之战。</p>

当时,还是秦王的他,率领三千五精锐骑兵,一举击破了王世充、窦建德十余万大军。</p>

自己“天策上将”的威名,就是这么来的!</p>

“唐兴”,也正是从自己开始的!</p>

然而,天幕中的说辞又让他有些不悦。</p>

什么叫“将领行为作为战果直接的唯一的原因”?</p>

他是皇帝,且是战功赫赫的皇帝!</p>

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后,那些旧臣的心思各异,唯有以实实在在的战功、治国理政的成就、亦或是铁血手腕,方能让他们心悦诚服。</p>

所以,史书上,需要这么写。</p>

最重要的是,赢了的战争,也没什么好记录的。</p>

输了的战争,才会用很多笔墨来描写。</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