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过下来哦,恐怕小爷我要累得散架趴下。
想到这里,徐钦不由得倒吸一口气。
说到底,这事还得怪朱重八。
本来朝廷有个丞相,就是来调理阴阳,典领百官的差使。
朝堂内外政务,大大小小,都要先经过丞相这一级,上传下达,纲举目张。
可老朱疑心病特重,就想着皇权独大,于是就废除了中书省,直接以皇帝之尊,兼任宰相,直面六部。
今后天下事无大小,皆要上呈天子。
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衙门替老朱做初步整理,传达圣命。
毫无疑问,这个职责就落在了通政司头上。
而通政司主使大人,可以看作是皇帝的大秘。
六部都是各管一摊,哪怕强如蹇义和夏原吉,都只能负责本部事宜。
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人,目前已全部转入《永乐大典》的纂修工作。
太学堂,军学堂的基建项目才刚启动,人员招聘进展不快。
说白了,这些都是朱棣收买人心的手段,以挽回自己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
纂修《永乐大典》就已拿出了压箱底的钱了。
等明年开春之后,把盐矿开采出来,咱们自个有钱了,小爷就蜕变成了大爷。
据史料记载,朱棣登基不久,很快就觉得自己的政务太过繁琐。
老朱特么的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上早朝批奏折。
六十八岁还能让妃子捣鼓出一个公主,当重孙来养。
朱老四可就没有老朱的旺盛精力,就开始设立了内阁,选拔了一批翰林官,充任阁员。
拨来拨去,也就是解缙,杨士奇等一帮子文人,读书人。
他们协助天子,处理政务。
事实上内阁的设立,慢慢占了通政司的权职。
再往后,朱棣连政务都懒得处理,他热衷于亲征,至死不渝。
就这样,内阁权柄也是越来越大。
等到明代中期,整个内阁包括首辅大人,内阁大学士等,那是一统江湖。
吏部天官等六部都要对大学士俯首帖耳。
所以说,朝廷的内廷外廷,内阁各部,他们的权柄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各部首领自己的能力。
碰上强势首辅,六部尚书都不管用。
但换成软弱的阁老,情况就大不一样。
不过眼下倒是处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
老朱废除了中书省,部直属天子,吏部天官还是当之无愧的朝堂老大。
内阁还没有设立,司礼监尚处在“宦官不得干政”的阶段。
由此看来,通政司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大秘。
自己这个通政少使,的确算是重用了!
现在,把解缙和三杨等弄到手下,神不知鬼不觉成立内阁,让他们忙活算了,自己也能轻松一点。
吴用尚不知徐钦心里在盘算些什么,只是继续介绍道:
“禀少使,咱们通政司的官职架构,是通政主使,少使,下设左右通政,又有左右参议,另外还有一位专门负责抄录,誊写的司内政务官员若干,大小九品以上就有三十几位。”
徐钦听罢点了点头,询问道:
“对了,我听说通政司主使跑路了,现在又是天官挂名,可那些左右通政,左参议呢?”
“他们都去哪儿了?”
是啊,徐钦这才醒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