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祢衡的改变(1 / 2)

山海关。</p>

作为新建在大汉在辽西郡,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关隘,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雄伟而庄重。</p>

作为东北入关最为便捷的通道,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入华北平原大门,可以说是成功控制幽州与东北方向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控制住辽东公孙家族膨胀的野心。</p>

三国时期辽西走廊不是如今这样的一马平川的通道,它是由无数河流湿地构成的沼泽,辽西走廊在当时属于“辽泽”的一部分,辽泽没有大面积的水面。</p>

想进入辽东地区的通道,简单明了,四条道:傍海道、无终道、卢龙道、古北道。</p>

当初曹操曹北征乌桓走的就是卢龙道,司马懿平辽走的是傍海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辽西走廊。</p>

辽西走廊是一条很不稳定的季节性道路,受季节因素、降水因素、甚至复杂水系海水倒灌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因素影响,随时随地都走不了。当初曹操走卢龙道,是因为在秋季,大水,傍海道不通。</p>

看似辽西走廊河网密布,非常有利于粮草转运,实际上他在雨季的时候道路难行,若依靠船舶进行运输,水量不稳定,随时可能泛滥。在旱季的时候就又变成了烂泥坑,没办法利用。所以走傍海道,就只能选择五六月份快速行军通过,速战速决,否则不仅后勤崩溃,而且容易被住在山里的土著切断后路。</p>

刘寒在此建立一关,目的是为日后北上做准备,既能防备北方异族,又能作为一个中间补给站。</p>

“桥将军。”</p>

“哦?正平(祢衡字)先生今日不忙?”</p>

自从被刘寒教育一顿之后,祢衡就自请发配到辽西郡,帮迁到这里的百姓开垦新地,为他们做点实事。</p>

“嗯,秋收已过,故而上来看看。”</p>

祢衡闲暇之时或者极度疲惫的时候便会登上城楼欣赏远处的风景和近处劳作的农民,放松身心。</p>

“听说了吗?主公在官渡打赢了袁绍和曹操。”</p>

桥蕤陪着祢衡,两人一同站在城楼上,吹着风,看着景。</p>

祢衡的名声很差,人人都说他是狂士,虽有才华,但嘴臭,不讨人喜,但这么多天接触下来,桥蕤觉得外界传言当不得真,这位狂士给他的感觉是谦谦君子、如沐春风。</p>

一晃,自己在山海关已经呆了四年,有时桥蕤也会想着自己在中原建功立业的场景,而不是在这苦寒之地吹风。</p>

祢衡看出桥蕤的不对劲,开口劝慰道:“桥将军莫要灰心,主公的心很大,大汉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早晚有一天他会兵出山海关,到时候将军必然为一路大将。况且在我看来,将军现在依然责任重大,将军身上可担着五万百姓的安危。”</p>

“正平先生…你……”</p>

“我?”祢衡笑道:“我不似传言那般狂傲?只是因为我变了。”</p>

是的,祢衡变了。</p>

被刘寒强制体验了一次底层农民的生活三个月,祢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生活”。</p>

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样的生活,想再找刘寒理论,却被刘寒送来的一首《观刈麦》震惊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p>

是的,这首诗成功引起祢衡的共鸣,因为太贴切他这几个月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