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如此凶残的火炮(1 / 2)

刺明 拉丁海十三郎 4053 字 2022-09-04

第694章如此凶残的火炮

(0694)

下午,张准离开彩蝶轩,前往铸炮工场。

因为陆军和海军的巨大需要,现在的铸炮工场,人员非常多,原本冷清的各个工场,变得非常热闹起来。穿着不同制服的工匠,在不同的车间,忙碌而有条不紊的加工着各种各样的火炮零件。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对于张准的到来,他们甚至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当然,这些热闹,都是相对内部人员来说的。在普通的民众看来,火炮工场所在的地方,还是荒山野岭的一片,从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到人的,只是偶尔间有隆隆的炮声传出来。在很远的地方,就有哨兵和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在核心区域,警戒也是相当的森严,即使是张准到来,也是要验证身份的。

孙勤恺正在忙,听到张准到来,便急匆匆的出来迎接,将张准带到试验工场。试验工场是整个铸炮厂最繁忙的地方,也是整个铸炮厂最机密的核心所在。要进入这里,还需要经过重新的细致的检查。

张准到来的时候,不但孙勤恺等人在,炼铁厂的几个技术骨干,全部都在。他们是和孙勤恺一起,共同努力解决炮管的材料问题的。对于红衣大炮来说,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炮管。在炮管的材料问难的到有效的解决之前,说其他什么的都是白搭。

偌大的试验工厂,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还有好几门的样炮。每门样炮的颜色和形状,都有点不太相同,上面还有非常醒目的编号。这是使用不同的原材料制造出来的,质量和性能都不太一样。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制造,反复的试验,直到性能满意为止,就是孙勤恺他们每天要做的工作。

现代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开始的,先从理论上证明,这是可行的,然后才会开始动手制造实物。但是在当时,懂得理论计算的人,一个都没有。因此,他们只能是采取最笨拙的办法,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善,一直到鼓捣出自己满意的产品为止。因为不懂得理论研究,试验的耗费自然是很大的。

“情况如何?”

张准和大家打过招呼以后,就关切的问道。

“不是很好。”

孙勤恺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有关红衣大炮的复制,孙勤恺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有点大意了。他认为在有实物对照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结果,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确是小看了红衣大炮了。修复它难度不大,想要重新铸造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在葡萄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用了几年的时间,最终才将红夷大炮复制出来的。可见,这铸炮的工作,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虎贲军手上,完全没有相关的资料,难度的确很大。为此,孙勤恺和身边的人,几乎头发都要发白了。

孙勤恺他们已经做出了好几门的样炮,反复的用来试验,寻找改善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这些样炮的性能,都不是很令人满意。有的,是炮管的强度不够,容易炸膛。有的,是大炮的射程不够,只有六七里远。有的,是可靠性不高,容易出现技术故障。还有的是炮管的寿命太短,打了十几发的炮弹就完蛋了。

显然,这样的样炮,是无法满足虎贲军海军的需要的。幸好,虎贲军海军在剑牙舰的上面,并不配备红衣大炮,而是在更大型的龙神舰上配备。龙神舰下水的时间,应该还有两年左右。这样一来,孙勤恺他们还是有更多的时间继续改善的。

“不要灰心!”

“继续尝试!”

“总会有成果的!”

张准搞清楚情况以后,鼓励说道。

红衣大炮毕竟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火炮之一,虎贲军白手起家,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想要一下子将有关的技术全部掌握,的确不容易。但是,无论多么的不容易,有关火炮的研究,都必须进行下去。

对于现代的战争来说,没有大威力的火炮,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炮兵号称是战争之神,这绝对不是夸夸其谈的。大炮的威力,将会越来越严重的关系到战斗的胜负。关键是不能灰心。只要不断的努力,即使红衣大炮无法研制出来,也可以找到别的路子。

想了想,张准缓缓的说道:“大家也辛苦了,都休息休息。要是有兴趣的话,我给大家说点别的,开拓开拓思维。”

所有的工匠骨干,立刻都包围了过来。

他们都知道,张准要说的,肯定是和大炮的研究有关。每次张准的讲述,其实都是有备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大家的思维,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帮助大家找到更多的途径。这年代的人,由于通讯工具落后的缘故,最缺乏的就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有关技术的推广,更是难上加难。

来自后世的张准,显然要比这个时代的人,掌握太多的常识。二十一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的知识。张准在学校里担任教练的时候,没事就上网,到处翻翻,到处看看。他既然是部队出身,对军事方面的知识,自然是浏览得最多的。因此,他在军事科技知识方面的掌握,也是最全面的。

在这些军事科技知识里面,就包括大量的和火炮有关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火炮发展,张准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来的很多见识,也可以让别人感觉到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有趣,从而深深的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点,对于在场的工匠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张准的话,就等于是在他们的面前,举起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们只需要顺着灯光摸索过来,就能顺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没有这盏明灯,他们甚至连方向在哪里,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实上,张准要说的,的确是自己关于火炮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感觉红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滞以后,张准有必要,帮助在场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导他们跳到别的轨道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钻死胡同的。

其实,火炮的发展,不应该是只有红衣大炮一条路的。红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种,因为它恰好传到了中国,所以才会被中国人熟悉。实际上,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火炮之外,还有更多的大炮类型。只是,这些大炮并没有传到中国,没有被当下的中国人知道而已。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迅猛发展。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可以达到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十六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类似后世的迫击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所谓的霰弹,在海战的时候,就被称为葡萄弹。

公元1600年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十七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公元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公元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拿破仑的出现,更是将炮兵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红衣大炮其实是加农炮的一种,和后来普遍使用的榴弹炮是有一些区别的。加农炮的炮管比较长,弹道平直低伸,有利于直接瞄准。榴弹炮的炮管则比较短,弹道比较弯曲,必须间接瞄准。从打击目标的角度来说,加农炮更加适合打击固定的点目标,而榴弹炮则比较适合打击面目标。

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别,有时候是可以忽略的。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火炮技术已经发展到巅峰,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基本上消失了,大多数的时候,两者被合称为加榴炮,意思是同时具备两者的性能。大部分国家军队装备的,都是加榴炮。

张准提到这两种大炮的区别,只是要告诉铸炮厂的工匠,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红衣大炮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火炮。这条路行不通,可以换另外一条路,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减轻工匠们的压力,也是希望工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比红衣大炮更加先进的火炮。

其实,要不是在中国的战场上出现,并一不小心的打死了努尔哈赤,红衣大炮的确没什么特别的。红衣大炮的设计,是几十年前的。到现在,英国人自己,都不再使用这样的设计了。英国人有更先进的火炮。因此,虎贲军海军日后要争霸世界的话,肯定要有比红衣大炮更先进的火炮。

张准一直都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对不在外国人之下。在场的工匠,聪明才智也绝对不在西洋列强的技术员之下。只是,由于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些聪明没有用对地方。

比如说,明朝的官员,有哪个是傻瓜?他们比任何人都要聪明!只是,他们的聪明没有用对地方,都用来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上面了。要是阉党和东林党不是互相死掐,而是团结一致对外的话,哪里轮到皇太极出头?早就不知道被灭绝到哪个位面去了。

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的确非常的薄弱。这对于火炮的研究,的确是很不利的。在没有理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单单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研究方式,成本太高,时间太长,的确要比西洋列强弱上不少。

任何的投入,都是要求有产出的,大炮的研究,同样如此。也就是张准是穿越者,知道很多大炮的性能数据,对大炮的作用也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这方面投下重金,积极的进行研究。要是换了其他的人,未必有这样的信心和毅力。

比如说,朝廷,因为看不到火炮的威力,它肯定不会在这方面投入重金。当初徐光启和孙元化研究红衣大炮的资金,都是自己筹措的。而且,他们的研究,是在有实物,有葡萄牙工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纯粹的仿制,和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的抛物线研究,其实并不是很复杂……”

张准缓缓的说道。

有关伽利略的研究,要是用专业的名词说出来,的确很难解释。在场的工匠,也不可能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但是,张准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固定的角度,固定的速度,抛物线的形状等,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于在座的所有工匠来说,抛物线理论,绝对是崭新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理论知识。想要深刻的理解,当然需要他们自己努力研究。张准的解释,只是让他们明白,埋头不断的试验还不够,还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研究。要是理论能够和实践相结合,火炮的研究,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空气阻力的研究,同样如此。要是列出相关的方程式,张准自己都要脑晕。但是没关系,这些都是可以用简单的例子讲述的。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火炮的射击,和这些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只要工匠们有心,相信他们是可以解开其中的奥妙的。祖冲之的圆周率,不也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推断出来的吗?

“我们的虎贲铳,威力为什么这么大?关键是使用了膛线!”

“那么,我们的大炮,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膛线呢?”

“弯曲的膛线如果不行,那么直的膛线呢?”